-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PAGE
1-
人生如梦异趣疏狂乌台诗案以后苏轼诗文中的禅宗思想
一、苏轼的人生观与禅宗思想的渊源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其人生观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苏轼自幼聪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但成年后,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在《与子由书》中写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种感慨反映了其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禅宗思想强调“顿悟”,主张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对宇宙人生的真知,这与苏轼的人生观产生了共鸣。
(1)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前,虽然对佛教有一定了解,但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他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里,苏轼将自己的人生比喻为飞鸿踏雪,暗示着人生的无常和短暂。然而,在乌台诗案之后,苏轼对禅宗的领悟达到了新的高度。他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反映了他在困境中对禅宗“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顿悟。
(2)苏轼的禅宗思想在他的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诗歌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水风光,表达对禅宗境界的追求。在《题西林壁》中,他通过描绘庐山的奇峰异岭,表达了对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推崇。苏轼的书法也深受禅宗影响,他主张书法应从内心出发,追求自然之趣。在《自题金山诗卷》中,他写道:“自非心手双妙,谁能写此江山。”这表明了他将禅宗的顿悟精神融入书法创作之中。
(3)苏轼的禅宗思想还体现在他对人生的态度上。他认为人生应顺应自然,不强求。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他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里的“飞鸿踏雪泥”形象地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而“泥上偶然留指爪”则暗示着人生在宇宙间的渺小。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他认为逆境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修行和顿悟的机会。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他还写道:“世间万事皆如梦,唯有禅心不可磨。”这表明了他对禅宗的坚定信仰。
二、乌台诗案前后苏轼的禅宗思想转变
(1)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发生在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在此之前,苏轼的禅宗思想主要以文学创作中的感悟为主,而在诗案之后,他的禅宗思想发生了显著转变。据史料记载,苏轼在诗案中因被指控讽刺朝政而遭贬谪。在流放黄州期间,他开始深入研读禅宗经典,如《六祖坛经》、《楞严经》等。这一时期,苏轼的禅宗思想逐渐从文学创作转向哲学思考,他的诗歌中也开始出现更多禅宗元素。
(2)在乌台诗案之前,苏轼的诗歌中虽然已有禅宗思想的萌芽,但主要还是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如《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虽然体现了对禅宗“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领悟,但整体上仍带有一定的文学性。而在诗案之后,苏轼的诗歌中禅宗思想更加深刻。例如,他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而且体现了他在禅宗思想指导下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3)乌台诗案之后,苏轼的禅宗思想在艺术创作中也得到了体现。他的书法作品,如《寒食帖》、《赤壁赋》等,都融入了禅宗的意境。据《宋史·苏轼传》记载,苏轼在黄州期间,曾与禅宗高僧佛印交往,佛印曾对苏轼的书法作品给予高度评价。苏轼在《与佛印书》中写道:“吾虽不识禅,然喜其言简而意深,故每读之,辄有会心处。”这表明苏轼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对书法艺术有了新的认识。此外,苏轼在黄州期间还创作了大量的禅宗题材画作,如《十八罗汉图》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他在禅宗思想指导下对艺术创作的追求。
三、人生如梦与禅宗思想在苏轼诗文中的体现
(1)苏轼的诗文中,人生如梦这一主题贯穿始终。在《赤壁赋》中,他写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句诗表达了人生短暂,而宇宙无穷的感慨。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场景,随后却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收尾,点明了人生的虚幻和无常。
(2)苏轼的禅宗思想在他的诗文中也有深刻体现。在《题西林壁》中,他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了禅宗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他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比喻人生的无常和短暂,体现了禅宗对人生本质的洞察。
(3)苏轼的诗文中,禅宗思想还体现在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中。在《题金山寺壁》中,他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里,他将自然景观与禅宗思想相结合,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哲理的感悟。在《游园不值》中,他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景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