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精选23篇)--第1页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精选23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可分
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
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篇1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
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
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
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
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
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
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
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
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
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
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
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
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
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
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
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日
本及东南亚诸国。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篇2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精选23篇)--第1页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精选23篇)--第2页
春节是我们中国传统而最隆重的节日。在过春节的前好几天里,
人们就开始忙了起来。家家户户都在买年货,挑新衣,有忙不完的活。
腊八这天,我们都要喝腊八粥,粥里放着各种各样的米和豆,虽
说不怎么好喝,但看着它那怪稀奇的样,总忍不住想喝几口。
快过年的时候,许多小孩子都在买东西。小汽车啦,这些都是比
较受欢迎的。更受欢迎的便是鞭炮,过年没有鞭炮怎么行呢?
孩子们高兴,大人们做起事来也有心劲。他们早已经把过年是吃
的,喝的,用的,穿的都预备齐了,准备在过年的时候用。
到了腊月二十三,这是过小年。天刚黑,就有人放起了鞭炮,这
便让人尝到了过年的味道。在这一天,小孩子们最欢喜,因为家里早
就准备好了各种各样的糖果。
过了二十三大家便又忙了起来,大人们必须把家里打扮得漂漂亮
亮的。还要把过年时用的东西都拿出来。街上的商店打都关着门,到
了正月初六才开张。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你听,除夕已经大笑着走来了,好像
在跟我们招手呢!家家户户都在看“春节联欢晚会”可实际上呢,却是
在守岁上增加一些欢乐。门外已经贴上了对联,屋里还贴好了几个大
福字。除夕快到12点了,屋外有好多人在放鞭炮。除此之外,家家户
户的灯都不许间断。除夕真是热闹极了!
正月初一不比除夕热闹,而是显得格外冷清。昨夜留下得残渣还
没有收拾。这天早上,全家人都围坐在一起吃饺子,饺子里都夹着钱,
比谁吃的最多,谁在这新的一年里就最有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