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2006考试批次
《民间文学》结课作业
学生姓名秦湘玉学习中心奥鹏远程教育合肥学习中心
学号190925211001493
专业汉语年级层次1909高起专
小论文写作(请从论文选题范围内,任选一个题目进行写作,具体要求如下。总分100分)
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
摘要:民间文学由于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因而处于变化的状态之中而产生不同异文的现象,称为“变异性”。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使得民间文学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之中。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产生变异性的原因,对待态度,功能认识等很值得研究。民间文学在流传过程中得以不断丰富,影响甚大。本文对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概念及原因进行一些论述。
关键词:民间文学;流传变异性;原因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民间文学作为民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自然也具备民俗学的一些基本特征。众所周知,民间文学是集体口头创作、口头传承的,因此它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最终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也就是说,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使得民间文学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之中。
一、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
又叫“变易性”,或“变动性”。是指民间文学在流传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的各种因素,如人物、情节、语言,甚至主旨都自然而然地经常发生变动的特征。它是由集体性、口头性派生出来,不同于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的又一显著特征。
民间文学作品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凭口耳相传,其形态难于固定。而且它在流传过程小,允许转述者对原作加以变动,继续参与创作加工,因而它在人们口头上就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贯穿于一类作品中的共同因素(主题、人物或情节),通常称为“母题”;形态大同小异的不同作品,称为“异文”;它们的最原始的形态,则称为“原型”。如“狼外婆故事”。“孟姜女故事”等。
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都存在变异性,但变异的幅度不一,因作品的体裁不同而有所区别。如散文体故事因篇幅长,语词难以固定,变异性大,韵文体的长诗短歌,因具有节奏感,语词易记,稳定性强,变异性小。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主要是由它的集体性和口头传承性带来的。另一种情况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历史条件的改变,地域或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变异,故造成往往同—故事异文极多。“灰姑娘”故事在世界上就有五百多种异文。
变异性对民间文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它一方面使得许多古老而优秀的作品,由于遗忘和误传,流传到后世变得残缺不全,还有的变得面目全非,由此表现出口头流传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因此而不断吸收群众的艺术智慧,使作品逐渐完美;适应时间与空间的变化,长久地活在人们的口头上,获得巨大生命力。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民间文学在形式上更具稳定性。民间文学的传统形式一般很少变化。以民歌为例,汉民族的民歌最多的是四句头,二、四句押韵,或一、二、四句押韵。这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乃至社会主义社会都是如此。
变异性特征的形成,固然以集体的、口头的创作与传播为重要的因素,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它本身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
第一,劳动人民的作品是口传心授的作品,这里的心授正是依靠记忆保存和传授的含义。靠记忆保存民间文学作品是形成变动的内在原因。
第二,民间创作者从来没有著作权观念,这是形成变异性特征的另一个内在原因。
第三,民间口头作品流传的环境不同,是形成变异性特征的外在原因。
第四,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是形成变异性特征的重要客观原因。
必须说明,同一内容的作品又往往用不同的体裁样式表现出来,这种情况不应当看作是变异性的一种表现。
二、产生变异性的原因
1.民间文学作品流传的自然环境
民间文学作品根植于人民生活,最密切地结合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实际情景。因而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环境就成为促使作品内容变化的因素。特别是散文故事,在甲地就不一定和乙地讲的一样。自然风物变了,生活环境变了,一些具体情景和发生的事件也各有差异,这就必然会影响到民间文学口头作品,甚至会使得民间文学作品的面目全飞。
2.民间文学作品流传的社会环境
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是形成民间文学作品变异性特征的客观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变迁,一代传一代,使口头文学增添了新的生活色彩,在内容上往往发生重大变化。从前一代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学作品,往往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909考试批次《管理心理学》(结课作业)-答案版本1.doc
- 201909考试批次《管理心理学》(结课作业)-答案版本3.doc
- 201909考试批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结课作业)-答案版本1.docx
- 201909考试批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结课作业)-答案版本2.docx
- 201909考试批次《人员培训与开发》(结课作业)-答案版本1.doc
- 201909考试批次《人员培训与开发》(结课作业)-答案版本2.doc
- 201909考试批次《人员培训与开发》(结课作业)-答案版本3.doc
- 201909考试批次《人员选拔与聘用管理》(结课作业)-答案版本1.doc
- 201909考试批次《人员选拔与聘用管理》(结课作业)-答案版本2.doc
- 201909考试批次《人员选拔与聘用管理》(结课作业)-答案版本3.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