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民族文学论文:南北文学融合论的易学渊源——“词义贞刚”新诠.docxVIP

民族文学论文:南北文学融合论的易学渊源——“词义贞刚”新诠.docx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族文学论文:南北文学融合论的易学渊源——“词义贞刚”新诠

引??语

《隋书·文学传序》以“河朔词义贞刚”作为北朝文学气质的概括。学界论及“词义贞刚”,往往结合文质论,以北朝文风质朴刚劲为解释。然而,“贞刚”一语在隋唐或南北朝用于罕见于文学批评。贞观时期,除李延寿《北史·文苑传》沿袭《隋书》文辞外,其他文论史料皆未用此语评价文学。近代以来,对北朝文学“词义贞刚”的阐释主要立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以1905年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为滥觞。在此影响下,多以为“北之文逊”。20世纪80年代,曹道衡先生已提倡跳出定见,指出在南北朝后期文学已是北优于南,不能仅从地理环境着眼。不过,南优于北的观念更为普遍,并与流行的“文学成就史”研究模式结合塑成对南北文学风格和价值的特定印象。“词义贞刚”意指北朝文风具有质朴粗犷等特质亦成为不刊之论。从而形成一种对《隋书·文学传序》和北朝文学风貌的刻板印象——往往从北朝拓跋鲜卑为主体而融合各民族的文化特质入眼,忽视自中华文学传统维度考察源流。近年来,对南北文学融合过程与性质的研究渐有新论,或以南北融合出于统一之后北人的文化建构,南北文风承载文化权力的争夺。或从北方政权变迁和士人流转考察,注意到“唐初史家的南北文学融合论,是建立在旧齐文化本位基础之上”。讨论纷纭中,对北朝文学的理解和价值评判进渐有重构。本文从词语观念的运用演化角度对《隋书·文学传序》关于北朝“词义贞刚”的意义阐释予以考辨。结合“词义贞刚”的史料、思想背景对魏征撰写、李延寿袭用此语的政教目的进行论析,由此回到《隋书·文学传序》撰述的历史语境重审南北文学融合论,构建准确阐释“词义贞刚”与隋唐南北文学融合观念之路径。

《隋书》

一、刚健中正:“贞刚”咏物的易学渊源

“词义贞刚”是《隋书·文学传序》中自造新语而成的观念,其提出语境,根植于唐初推动南北融合之努力。“贞刚”并非文学批评领域的传统话语,自汉魏至隋唐,“词义”与“贞刚”联用为文学批评难寻踪迹。其与文学文本的关系,可远溯至汉魏之际咏物赋在易学影响下“拟诸形容”的撰写模式。

“贞刚”咏物最早出现于王粲赋作。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平定凉州,西域各国进献珍宝,“生于西国,其俗宝之”的车渠也在其中,并被制作成饰物器皿。王粲与曹丕、曹植、徐干、应玚等同题并作《车渠赋》以咏赞。在王粲《车渠椀赋》中,出现以“贞刚”赞颂车渠椀这一远方贡珍品性的文辞。其文曰:

侍君子之宴坐,览车渠之妙珍。挺英才于山岳,含阴阳之淑真。飞轻缥与浮白,若惊风之飘云。光清朗以内曜,泽温润而外津。体贞刚而不挠,理修达而有文。杂玄黄以为质,似乾坤之未分。兼五德之上美,超众宝而绝伦。

王粲之文辞与思路皆取鉴于周易。东汉以降易学兴盛的思想背景下,咏物赋多依凭观物取象、拟象天地的思路写作。王粲赋文即沿此体式观物行文,从车渠的形制、外观、质地等禀赋于天地阴阳的维度赞颂,鲜明体现出易学思想特质。《周易·系辞》认为,乾坤各有刚柔之体,天下万物都体象于乾坤而来,即所谓“拟诸形容”,孔颖达对此疏解说:“‘拟诸其形容’者,以此深赜之理,拟度诸物形容也。见此刚理,则拟诸乾之形容;见此柔理,则拟诸坤之形容。”故而赋中描绘铺陈之取径,就以天下万类特别是贡珍宝物,皆具有禀赋阴阳、拟象天地之性质,继而从物象中寻找阴阳乾坤所赋予的形制与体性。王粲赋文在陈述宴会和贡珍源起后,也由车渠具有阴阳淑贞之性质比拟,沿由形、体、文、质的逻辑讲述,车渠贞刚且不易为外物所曲挠亦是其体现。文末又化用《坤》卦“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形容车渠之质,乾坤卦之意都成为赞颂车渠“体性”的思想来源。

与王粲赋同题并作的曹丕《车渠椀赋》也遵循这种思路,开篇就以“惟二仪之普育,何万物之殊形”立义,其后赋文中“苞华文之光丽”“理交错以连属”都循着易学之人文思想延展对物性的描述,继而化用《周易·文言传》“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描述宝物形质,拟诸于天文之象称赞车渠椀“方者如矩,圆者如规”。对应于“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的宇宙认识论。由此可见,王粲赋中的“贞刚”需结合易学理解,过往注解为坚硬则并不充分。易学对“贞”与“刚”之性都颇为重视,“贞”有中正之意,而“刚”则为乾之动,刚健正直。“贞刚”连绵成词,以贞而正、刚且健之意义理解更为准确。由此“贞刚”产生的文本语境,为援引易学话语拟象乾坤之德而咏物。

汉魏之际,“天地”和“阴阳”被作为天下万类所资始和宇宙图景建构的本源,郑玄、荀爽和虞翻诸家皆对此有所强调。此观念下,天下万物属性皆出于乾坤阴阳,“天地”与“阴阳”的演化变动是为万物生成和宇宙论的基础原理。彼时咏物赋逻辑章句皆受此影响,无论吟咏对象是植物、乐器或珍禽都体现出同一观念。譬如钟会以“美乾道之广覆”开篇咏葡萄。傅玄《琵琶赋》循“中虚外实,天地之象也”

文档评论(0)

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各学科教育教学资料、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4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