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以上五条心理健康的标准不仅为我们衡量检验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线索,而且也为我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指出了努力方向。01但是,心理健康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人的成长,环境改变,经验积累而变化。02每个人不仅要努力达到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而且应该追求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不断开发自己的身心潜能。03探讨人类如何维护与增进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学的任务。“心理卫生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诸如精神疾病的康复,精神病的预防,减轻充满冲突的世界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使人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等”。3、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生理与心理统一原则。1健康是包括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整体,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2健康的身体寓于健全的心理,而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33.1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医学研究证明:生理方面的疾病或异常会明显地引起心理行为方面的症状,而长期不良的心理刺激会引起生理器官与功能失调等病变,导致躯体疾病。01个体与群体协调原则。每个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群体之中,个体的心理健康维护依赖于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家庭关系的协调、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0203(2).个体与群体协调原则独生子女的不健康心理特点,如自我中心、自私、任性、依赖等主要源于家庭教育的不当,而非独生子女必有的特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与学校的教育、社会风气、大众传播有关。壹贰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加强心理健康研究,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有助于人们科学理解自身的心理和行为,井付诸实践,指导行为,自我保健。0102防治与发展并重原则。现代心理卫生工作更强调发展与完善的价值,通过培养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01促进心理健康的活动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内容:02生理方面。03指从受孕期到老年在人生各个阶段,对人体脑神经系统的保护和预防损伤的各种卫生保健服务。04包括优生优育减少遗传性疾病、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器质性异常、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合理休息及时消除疲劳、改善饮食保证营养等。3.2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指从出生到老年的各个发展阶段,心理需要能获得基本满足,情绪困扰减低到最小程度,社会化进程顺利。青少年时期性心理发展的指导、健康自我形象的确立、挫折承受能力的提高、情绪调控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等。心理方面。例如:婴幼儿时期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智力早期开发、良好情感和性格的培养;无论对于哪个年龄段的人来说,在面临人生转折时期,尤其是升学、就业、婚恋、生育、搬迁、失业、退休、丧偶等,最容易出现心理困扰和障碍,更应该加强心理健康的指导,疏泄不良情绪,改善环境适应能力。231社会方面。指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各方面功能的强化。包括建设精神文明、净化生活环境、提供娱乐设施、减轻社会压力、改善医疗条件、指导科学的生活方式等等。不抽烟喝酒适量或不喝常运动吃早餐保持适当的体重生活规律每天睡眠时间7-8小时科学的生活方式人们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和学习、成长、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兴衰。家庭、学校、社会等应该通过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增进心理健康,减少心理疾病。3.3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2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需要上下配合,左右协调,共同努力。包括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心理环境与物质环境。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增设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4365第二节压力与身心健康压力是现代社会人们最普遍的心理和情绪上的体验。01如:第一次上台演讲、第一次求职面试、亲人患病或死亡、工作变动和丧失,承受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03压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人都经历过。02但过度的压力会破坏人的心身平衡,损害心身健康。04压力及其来源04030102压力这一概念最早于1936年由加拿大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汉斯·薛利提出。他认为,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形成的。心理学中目前对压力的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压力有暂时性与持久性的区别。压力概念01.压力产生于压力源,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压力源可能存在于自身,也可能存在于环境中。02.自身的压力源也称内因性压力源,包括痛苦、疾病、罪恶感、不良自我概念等;03.环境的压力源也称外因性压力源,包括热、冷、噪声、灾害等刺激情境。压力源但是,人类最主要的压力源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