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三、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调节运动性疲劳网络主要研究依据是:1.中枢疲劳的主要生化因素。2.内分泌调节紊乱。3.免疫功能下降和紊乱。恢复过程:人体在健身锻炼、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过程中及结束后,生理功能逐渐恢复的过程第五节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恢复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运动时能源物质消耗能源物质合成,恢复消耗第二阶段:运动停止后能源物质的消耗能源物质的合成,恢复消耗第三阶段:超量恢复或超量代偿过程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还超过原来水平的现象。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一、超代偿(一)超代偿规律(二)超代偿的生化机制1.先是能源贮备增加,然后磷脂和蛋白质等逐渐增加,达到平衡。2.酶活性提高,这是超代偿的代谢基础,也是不同能源物质超代偿异时性原理的基础。各种酶活性升高的程度和速度是不平行的二、运动后物质代谢的恢复半时反应:运动中消耗的物质,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增加至运动前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时反应;而运动中代谢的产物,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一)代谢产物的消除1.乳酸的消除血乳酸消除的半时反应大约为25~30min,运动后1~2小时可恢复到运动前水平,活动性休息可以加快血乳酸的消除。1.乳酸的消除与其产生的数量和恢复方式有关氧化成CO2和H2O(70%)转化成糖原和葡萄糖(20%)乳酸消除的途径转化成蛋白质(少于10%)从尿和汗中排出(1~2%)2.氨的消除氨的消除主要有三种方式:①在肝合成尿素排出体外;②在脑、肝脏和骨骼肌中合成谷氨酰胺;③用于合成非必需氨基酸。3.自由基的消除耐力训练摄入某些抗氧化营养素*第六章运动性疲劳及恢复
过程的生化特点学习目标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分类;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运动后恢复的生化特点以及不同物质代谢恢复的规律;学会应用这些知识指导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第一节运动性疲劳概述疲劳:机体工作能力与工作效率暂时下降的生理过程*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有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运动性疲劳是衡量运动(训练)负荷是否足以刺激机体产生适应变化的可感知的指标。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一)运动性外周疲劳定义: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可能发生的部位:从神经肌肉接头直至肌纤维内部的线粒体部位。(二)运动性中枢疲劳定义:由运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产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给肌肉以满足运动所需的现象。发生部位: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第二节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生化特点一、脑内代谢变化ATP被大量消耗,ADP浓度上升,[ATP]/[ADP]比值下降;氨的产生量增加。二、神经递质的变化1、γ-氨基丁酸(GABA)Glu/GABA的比值却下降,说明脑内的抑制过程加强了。2、5-羟色胺(5-HT)5-HT浓度增加。3、多巴胺(DA)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可引起中枢疲劳。4、乙酰胆碱(Ach)是胆碱能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由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在神经元以及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对调节机体运动具有重要作用。5、某些酶、受体和蛋白质分子三、其他因素某些感染与疲劳有关,但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第三节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一、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性疲劳的生化特点运动时间 疲劳的生化特点0~5秒与神经递质代谢有关5~10秒ATP、CP明显下降,快肌纤维内乳酸开始堆积10~30秒 ATP、CP消耗达极限,乳酸堆积量迅速增加45~60秒CP下降75~9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