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古代卿大夫的食邑.docx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指古代国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农民,称为采邑。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受此赏赐的卿、大夫在食邑内享有统治权利,并课征租税。在秦汉以前,食邑500户即享有500户人家的管辖权和征税权。秦汉以后,便只享有500户人家的征税权。

食邑制盛行于周代,卿大夫在采邑内有统治权并对国君承担义务。采邑为世袭,由嫡长子继承,大小按爵位的等级而定。秦汉推行郡县制,承受封爵者,虽仍有封邑,但在封邑内没有统治权,以所征的赋税作为俸禄。封邑大小按户数计算,食邑随爵位黜升而损益,亦得世袭。

扩展:

食邑制中国盛行于周朝。至秦汉时食邑制度便开始稳定下来,但时至唐朝,随着官员俸禄制度不断变革,封爵制度虽然仍保留了下来,但与封爵制度相匹配的食邑制度却开始走向虚衔化;食邑逐渐成为虚封的荣誉职衔,根据唐朝爵位规定,凡爵九等:

1、亲王,食邑万户,正一品;

2、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

3、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

4、开国郡公,食邑二千户,正二品;

5、开国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从二品;

6、开国县侯,食邑千户,从三品;

7、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

8、开国县子,食邑五百户,正五品上;

9、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

唐代前期的食实封与租庸调制度挂钩,封户具体受封的户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并未有严格的受封户数规定,较为灵活随性。清朝袁枚在《随园随笔·勋阶封号食邑实封之分》提到:“其食邑与实封有别者,如余襄公食邑二千六百户,实对二百户是也”。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