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湖北省十一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湖北省十一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湖北省十一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一模)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者许倬云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分封制在族群衍裂以组成新族群上的意义,大于裂土封疆的意义。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一个政治单位。学者意在说明分封制()

A.促进了早期国家形成 B.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C.结束了血缘部落关系 D.推动了国家结构转型

【答案】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分封制在族群衍裂以组成新族群上的意义,大于裂土封疆的意义”可知,分封制打破了族群的界限,促进了不同族群的融合,形成了地缘性的政治单位,这说明分封制推动了国家结构转型,D项正确;早期国家在夏朝已经形成,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侧重于新族群的形成,而不是巩固统治,排除B项;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仍然是以血缘为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2.汉初,贾谊建议仿照西周“制礼作乐”,建立一套儒家制度以约束百姓的行为;武帝时,董仲舒则主张“教化”必须由“圣人”主持,圣人奉天命来到人间作天子,这种圣人加天子的角色就是“王者”,由王者自上而下、由近及远地推行教化。二者关于教化的差异折射出()

A.儒家的官方正统地位确立 B.君主集权加强的政治现实

C.国家对百姓控制不断加强 D.社会变迁推动儒学新发展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贾谊的建议体现的是一种通过制度约束民众行为的理念,而董仲舒的主张则强调了“圣人”或“天子”的重要性,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方式,这种方式是君权中心化的一种体现,反映了中央集权在政治上的加强。因此,二者关于教化的差异更直接地反映出君主集权在政治中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家对儒学的推崇,不能得出儒家的官方正统地位确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百姓教化角色由儒家思想转变为天子主持教化,反映的是君主权力的加强,而非对百姓控制的加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学的发展,涉及的是儒学对百姓的教化,排除D项。故选B项。

3.唐代,几乎所有见诸文献记载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都曾以政府的名义与唐王朝贡奉方物,大批外国使臣、商人来到中国,并与中国人共同生活;不少僧人抱着求法取经或弘扬佛法的目的走出了国门,民间商人也积极到国外从事商业贸易活动。据此可知,唐朝的对外交往()

A.双向交流、开放包容 B.范围广泛、远及欧美

C.官方主导、政治性强 D.海陆并举、交通发达

【答案】A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大批外国使臣、商人来到中国,并与中国人共同生活”可知,这体现了外国向唐朝学习;据题干“不少僧人抱着求法取经或弘扬佛法的目的走出了国门,民间商人也积极到国外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可知,唐朝人主动走出国门对外交流;据题干“几乎所有见诸文献记载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都曾以政府的名义与唐王朝贡奉方物”可知,唐朝对外交往的开放包容,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排斥;所以,唐朝的对外交往呈现出双向交流、开放包容的特点,A项正确;唐朝对外交往没有到达美洲,排除B项;题干不仅强调了官方的交往,还突出了民间僧人和商人的对外交流,并非单纯以官方主导,排除C项;题干重点强调对外交往的形式和特点,而非强调交通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4.“释其耒耜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富室多是外郡寄寓之人,盖此郡凤凰山谓之客山,其寄寓人,多为江商海贾……”;“取士不问家世”、士人还能在赶考途中以“贩盐为事”。上述现象反映了宋代()

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经济繁荣推动观念改变

C.社会环境宽松流动性强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概括题干的意思是,农民能够放下农具自由流动,选择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ye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