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课件12 石钟山记.pptx

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课件12 石钟山记.pptx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2*石钟山记;学习目标;课前自主学习;[资料助读];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其诗作清新豪健,格调流畅,想象丰富,独具风格;其散文明快犀利,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文理自然;其词突破前人局限,豪迈不羁,气势雄浑,想象丰富,才情奔放,开一代豪放词风;其散文《留侯论》《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是千古流传的名篇。

;写作背景

石钟山位于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入长江之口处。石钟山实际上是两座山,由石灰岩构成。南边一座濒临鄱阳湖的叫上钟山,北边一座叫下钟山。两山相距不到1000米。石钟山虽然并不高大,但因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处,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风景优美,历来就是旅游胜地。

此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是苏轼由黄州贬所调往汝州途经江西时所作。;[知识积累];4.余韵悠悠:形容韵味未尽。

5.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6.主观臆断:不依据客观实际情况,只凭主观对事物做出判断。

;二、文学常识

游记

游记是文学体裁名,也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是散文的一种,作者通过描写游览中的所见所闻,表达思想感情。写作游记时,作者往往以轻松的笔调、生动的描写,来记叙旅途中的见闻感想。游记的题材非常广泛,凡是游览中见到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以及听到的神话传说等,都可以作为游记的材料。;[课文梳理];2.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①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②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③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④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⑤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⑥中流(),可坐百人,⑦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⑧窾坎()⑨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①殆

()与余同,而言之不②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③泊()绝壁之下,故④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⑤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⑥陋()也。;[基础梳理];形容词,陡峭;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古今异义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适合,舒服。

2.空中而多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天空中。;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微风鼓浪 ()

(2)而此独以钟名 ()

(3)桴止响腾 ();2.名词作状语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

(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3)事不目见耳闻 ()

3.动词使动用法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所在皆是也 ()

(2)或曰此鹳鹤也 ()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

(4)此世所以不传也 ();2.省略句

(1)今以钟磬置水中 ()

(2)磔磔云霄间 ()

(3)有大石当中流 ()

(4)余固笑而不信也

();3.倒装句

(1)石之铿然有声者 ()

(2)古之人不余欺也 ()

(3)得双石于潭上 ()

;课堂思考探究;[整体感知];主旨探微

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即要了解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明写作意图

文档评论(0)

xiaob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