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发展脉络
第一篇: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学和书院,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演变。
古代高等教育机构
?官学?:中国古代的官学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右学”,这是我国最早的具有高等教育某些属性的机构。西周时期的官学包括天子设立的“辟雍”和诸侯国设立的“泮宫”,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汉代的中央官学最高学府是汉武帝设立的“太学”,标志着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从萌芽时期跨入雏形阶段?。
?书院?:书院起源于唐代,由书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演变而来。宋代书院正式成为独立的教育机构,具有官方和民间的双重性。北宋时期的四大书院包括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院,这些书院由大儒主持,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汉唐时期?:汉代设立了中央官学的最高学府“太学”,标志着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起始。唐代的高等教育体系更为完备,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等“六学”,形成了较为庞大和复杂的高等教育体系?。
?宋元明清时期?:宋代的书院发展达到鼎盛,四大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培养了大量人才。元代高等教育受到忽视,但书院仍继续发展。明代书院受到打击,但仍有发展。清代书院成为重要的教育机构,直到清光绪帝于1901年下令将书院改为学堂?。
?近代转型?:19世纪末,鸦片战争失败后,洋务运动兴起,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如北洋工学、南洋公学等,这些学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借鉴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和管理模式?。
古代
上古、夏商周时,大学不断演变。周朝时京师有五大学,也有诸侯国高校。秦之後,汉初,逐步学术解禁,汉朝时设太学,蜀郡学建立後广设地方院校。晋朝时设国子学,合太学,为国子监,延至清末。六朝学馆,唐宋书院,各有发展,到明朝中后期私立书院大盛。清朝时,学校、书院更大程度被政府控制。
近代
明朝时近代科学萌芽。自古以来,中外交流不断,东学西传,西学东渐。明永乐五年设四夷馆。永乐年间下西洋,与海外交流大盛,但民间商贸等交流相对小。近代科学在欧洲萌发,传入中国,早期西方近代天文算学等进入钦天监等机构,但并未正式进入其他学校,包括中央和地方院校以及书院等。明中期,欧洲葡萄牙人在澳门设医院,万历年间附设实习班,为早期在中国的西医学校,随着交流的密切,西医等在中国传播的同时,中医等也进一步西传,如《医论》(Clavismedica)在欧洲的传播,但相对来说,中国科学、文化能够进入欧洲主流,特别是在欧洲思想启蒙运动时期,而欧洲科学、文化在中国处於边缘位置,加上欧洲的全球大航海、商贸、扩张,吸收各地的科技文化,成为全球知识汇集和创新的中心。清朝后期,鸦片战争失败。清朝时,北京四夷馆改名四译馆,乾隆十三年(1748年)和会同馆合并,同治元年(1862年)设同文馆。
近代科技、近代科学课程教育学校的发展
同治五年(1866年),船政大臣沈葆祯於福州马尾设立求是堂艺局,后改为马尾水师学堂,又称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官办第一所近代实业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学堂中,前学堂学习造船,后学堂学习航海,另有绘事院、艺圃,培养技工,分别为今江苏科技大学(上海船舶工业学校)、大连海事大学(国立福建航海专科学校)、集美水产商船专科学校(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和台湾中华民国海军军官学校等的源头。光绪二年(1876年),福州船政学堂增设电报学堂。
马尾水师学堂设立后,江南制造局附设操炮学堂(后改为工艺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天津陆军武备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江南陆师学堂等先后设立。
同治八年,设立一年后的上海广方言馆迁入江南机器制造局,又设铁船馆、工艺学堂等实业学科。光绪八年,上海电报学堂设立。
光绪六年,天津北洋电报学堂设立。光绪二十年(1894年),天津储药施医总医院附设北洋西学堂成立,又称北洋海军医学堂。
光绪八年,设立金陵同文馆,次年增设电学馆,光绪二十二年改建为江南储才学堂,光绪三十年改为江南高等实业学堂,又名江南农工商矿实业学堂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同治六年(1868年),京师同文馆在先后开设的英文、法文、德文等外文学馆外,增设天文算学馆,陆续增设格致馆、化学馆、博物馆、医学馆等,成为具有西方近代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等知识传授的近代多学科学馆院校,被称为中国第一所近代新式高等学校。北京同文馆设立后,次年,上海敬业书院设广方言馆,又一年后广州同文馆设立,皆仿北京同文馆,陆续讲授近代新学。
光绪二年(1876年),两广总督刘坤一拟设西学馆,张树声上任后,光绪六年成立,名为广东实学馆,张之洞上任后,光绪十年(1886年),改为广东博学馆,为中西学馆。光绪十二年,设广雅书院,后改为两广大学堂、两广高等学堂。光绪三十一年,两广师范馆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