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植物保护PPT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卵:长瓶状,散产,初为淡黄色后变为橙黄色。糼虫?青绿色,体表密生细茸和细小黑色毛瘤。各节气门线上有两个黄斑。玉米螟国内分布的玉米螟有亚洲玉米螟Ostriniaurnacalis(Guenee)和欧洲玉米螟O.nubilalis(Hubner),属鳞翅目,螟蛾科。亚洲玉米螟为优势种,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生,其中以黄淮平原春、夏玉米栽培区和北方春玉米栽培区发生最严重。欧洲玉米螟仅分布在西北等地区。玉米螟为多食性害虫。主要为害玉米、高粱、粟等禾本科旱粮作物,玉米心叶期,初孵幼虫啃食叶肉,留下表皮俗称“花叶”;后钻蛀纵卷的心叶,心叶展开后,在叶片上形成整齐的横排圆孔,俗称“排孔”;4龄以后蛀食茎秆。玉米抽雄期,幼虫先取食雄穗,抽雄后转移钻蛀雄穗柄,雄穗枯死或折断;玉米抽丝期,幼虫取食雌穗的花丝、穗轴。大龄幼虫向下转移蛀入穗柄和茎节,也可蛀入雌穗取食籽粒。高粱受害情况与玉米相似。为害谷子则从茎基部蛀人.造成苗期枯心,穗期折茎。1.形态识别成虫黄褐色,雄蛾体长10~14mm,翅展20~26mm。前翅内横线暗褐色、波状;外横线暗褐色、锯齿状;内、外横线间有2个褐色斑,外横线与外缘线之间有l褐色带;后翅灰黄色,中央和近外缘处各有1褐色带。雌蛾翅颜色比雄蛾淡,前翅内、外横线及斑纹为淡褐色,后翅灰白色。雄蛾翅缰1根,雌蛾翅缰2根。幼虫淡灰褐色或淡红褐色,体长20~30mm。有纵线3条,其中背线明显。体上有明显的毛片。趾钩三序缺环。卵椭圆形,稍扁。长约1毫米。由数粒至数十粒呈鱼鳞状排列,卵块形状不规则。卵粒初产时乳白色,逐渐变为淡黄色,孵化前端部附近出现小黑点(幼虫头部)。如果被赤眼蜂寄生则卵粒整个漆黑。(4)蛹:体长15-19毫米,黄褐色,腹背密布横皱纹。腹部末端臀棘黑褐色,顶端有5-8根钩刺,并有丝缠连。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因纬度、海拔不同,玉米螟每年发生1~6代,在四川省一年发生2---4代,盆地西部高山区一年2代,川西北3代,川中东南4代,于及玉米穗轴、棉花枯铃、茎秆及枯枝落叶中越冬。成虫白天多潜伏在茂密的作物间或杂草丛中,夜间活动。多在玉米叶片背面中脉附近产卵。卵块呈鱼鳞状排列。喜欢在玉米,其次是高粱、谷子植株上产卵。在玉米田,多选择生长茂密、叶色浓绿的植株上产卵,在中、下部叶片产卵最多:初孵幼虫爬行敏捷,在分散爬行过程中常吐丝下垂,随风飘到邻近植株上取食。在玉米心叶期、抽雄初盛期和雌穗抽丝初期群集为害,4龄以前多选择含糖量较高、湿度大的心叶丛、雄穗苞、雌穗的花丝基部、叶腋等处取食,4龄以后钻蛀取食。幼虫多数分5龄,老熟后大多在玉米茎秆内,少数在穗轴、苞叶和叶鞘内化蛹。温湿度条件越冬幼虫化蛹前需从潮湿的秸秆等处获得水分才能化蛹。在成虫交尾产卵和幼虫孵化阶段都需要较高的相对湿度。在此期间,如雨量充沛、均匀,相对湿度高,温暖,则适于玉米螟的发生;反之,少雨干燥、湿度过低、气温偏高,对成虫交尾、产卵不利,产卵量减少,孵化率低,初孵幼虫死亡率高。但雨量过多,遇到连续大雨或暴雨,由于不利于成虫交尾产卵、卵孵化和初孵幼虫的存活,对玉米螟发生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温度除影响发生世代数和发生期外,也影响发以老熟幼虫在玉米、高粱秆内生量。在25~30℃范围内,旬平均相对湿度60%以上,越冬幼虫基数大时,可能大发生。耕作制度在春夏玉米混种地区,比单作玉米地区发生重。改春播为夏播玉米地区,1代玉米螟食料不足,缺乏繁殖场所,压低了虫源基数,2、3代发生量减少。在玉米面积缩小和新种植玉米的地区,常会导致玉米螟集中而加重危害。另外,玉米螟的天敌有70多种,其中以卵寄生蜂和白僵菌的控制作用大。·防治措施农业防治处理玉米秸秆,减少越冬虫源基数。春夏玉米混作地区,减少春玉米栽培面积,扩大夏玉米栽培面积,控制1代玉米螟的繁殖数量,减轻2、3代玉米螟对夏玉米的为害。尽量选用抗玉米螟的品种。生物防治利用赤眼蜂、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等防治玉米螟。在玉米螟卵孵化初盛期设放蜂点75~150个/hm2,利用赤眼蜂蜂卡放蜂15—45万头;在玉米心叶中期每株使用2g孢子含量为50~100亿/g的白僵菌粉,按1:10的比例制成的颗粒剂。药剂防治在玉米心叶末期使用颗粒剂是控制玉米螟危害的有效方法。玉米心叶末期,“花叶”和“排孔”合计株率达到10%时,要及时进行集中防治。可选用0.5%辛硫磷颗粒剂,也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或2.5%溴氰菊酯、或25%甲萘威可湿性粉剂等化学杀虫剂自制颗粒剂防治。(二)黏虫黏虫Mythimnaseparata(Walker)属鳞翅目,夜蛾科。我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黏虫是典型的暴食性、迁飞性、食叶性害虫。大发生年份,常将作物叶片全部吃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