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死亡与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学校: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主讲人:缪礼红护理专业教学资源库临终关怀
死亡教育-定义21975年,Bensley提出死亡教育是一个探讨生死关系的教学历程,包含了文化、宗教对死亡及濒死的看法与态度,希望借对死亡课题的讨论,使学习者更加珍生命、尊重生命,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Kurlychek指出死亡教育是一个促进人民意识到死亡在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提供课程体系以协助学生检视死亡的真实性,而将之整合与生命之中的历程。1980年,Wassetal认为,死亡教育是以教导死亡课题为主题的正式教学。1982年,Fruehling发表论文提到死亡教育从不同层面,如心理、精神、经济、法律、家庭伦理等多方面,增进人们对死亡的意识1997年,Corretal认为,死亡教育是有关死亡、濒死与丧恸的教育美国学者代表性观点
死亡教育-定义3死亡教育是指关于死亡的教育。通过死亡教育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思索有关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中国观点
死亡教育-现状4美国:死亡教育的发源地到1976年,已有1500多所中小学校实施死亡教育课程英国:英国皇家学院1976年,建立死亡教育机构,开设远程教育课程1988年,教育改革后,开设“死亡和悲哀”学习项目,健康教育标准包括“死亡与丧失”课程,为年龄低至11岁的儿童开设内容与死亡教育有关的课程德国:实施“死的准备教育”,出版专业教材,引导人们以坦然、明智的态度面对死神的挑战法国:成立总体委员会专门处理有关生与死的社会控制问题
死亡教育-现状5中国:内地忌讳谈论死亡年纪轻轻立遗嘱、撰写墓志铭,容易被视为荒诞之举《道德经》:出生入死:人一出生就直奔死亡而去死而不亡者寿:人死了,但是人的名声、精神、人格没有在人世界消亡,这才是真正的长寿白岩松:“追问生命尊严:医学的使命与关怀”我从草原来,在我的意识里人去世时回到自然当中去了,吃饭的时候摆一双筷子,母亲唱一首歌就过去了。
死亡教育-现状6台湾2001年定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小学没有开设“生命教育”课,但开展相关的生命教育活动,包括“生命的旋律”、“温馨你我他”,“生命的旋律”学习单元中,由教师讲解有关声明起源的问题;“温馨你我他”的教学,主要通过课外活动完成中学普遍开设“生命教育课”,编制生命教育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师手册”
死亡教育-内容死亡的忌讳、了解死亡及濒死的过程、面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自杀及其预防、临终关怀、安乐死、器官捐赠、葬礼与殡葬管理死亡教育的内容死亡教育的意义通过死亡教育揭示生物死亡的必然过程,帮助学生站在科学的角度理解死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7
死亡教育存在的问题8必要的死亡教育成为盲点对死亡的避讳死亡教育隐晦含蓄避讳死亡、回避死亡害怕孩子产生恐惧据调查,3岁半的孩子就能够接受死亡概念错误的生死观小学生对死亡现象认识偏差只知生不知死媒体、网络误导错误的价值观近年来,生命教育在我国已起步,各地不同程度地开展教育活动。要对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有生必有死,有登场就有谢幕,这是自然规律,是不可逆转的。青少年自杀,且低龄化漠视生命不知生的宝贵不知死的真正含义
分年龄阶段进行死亡教育9儿童及青少年对死亡的认知低领儿童小学生青少年成年人对死亡的认知趋近自然接受的状态容易出现焦虑情绪临终老年患者对死亡的认知乐观向上的,坦然面对,平静淡然消极悲观的,害怕死亡,焦虑恐惧010203
谢谢您的聆听ADDYOURSUBTITLEHERE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