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Ⅵ期:呈严重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和X线表现,X线片见原有坏死病灶模糊不清,布满硬化骨、囊性变和骨赘形成,关节间隙明显狭窄,甚至消失。2、菲卡(Ficat)分期:――较适用于激素性等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坏死分期关节间隙头外型骨小梁X线诊断功能性诊断与活检单纯骨坏死Ⅰ正常正常正常或轻度骨质疏松不可能血液动力学检查可能阳性Ⅱ正常正常骨质疏松混有硬化可能组织病理学可以肯定坏死并塌陷Ⅲ正常头扁、软骨下梗塞、塌陷死骨形成肯定确定Ⅳ狭窄塌陷顶端破裂与骨关节炎不易区别必须配合活检菲卡分期表:
Ⅱ期:骨质疏松混有硬化
Ⅲ期:头扁、软骨下梗塞、塌陷,
死骨形成,关节间隙正常Ⅳ期:关节间隙狭窄,与骨关节炎不易区别3、书本介绍分期根据X线表现主要分为四期:Ⅰ软骨下溶解期;Ⅱ股骨头坏死期;Ⅲ股骨头塌陷期;Ⅳ股骨头脱位期。2、发病原理:①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以股骨颈骨折为例。股骨颈骨折后,极易造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各种文献报道不尽相同,教材中为23%-86%,跨度较大,中医骨伤科学中为20-40%,实用骨科学中为23%。A、正常股骨头血液供应:1、关节囊的小动脉:来源于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臀下动脉、闭孔动脉的吻合部到关节囊附着部,分为骺外动脉、上干骺端和下干骺端动脉,进入股骨颈,供应股骨颈和大部分股骨头血运;2、股骨干滋养动脉:供应股骨颈基底部;3、圆韧带的小动脉:供应股骨头内下部分血运。股骨头血供及缺血示意图B、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因素:a、年龄:儿童和青壮年坏死率较老年人高。儿童和青壮年发生骨折时暴力强大,骨折移位和血管损伤严重。b、骨折线的高度:骨折线越高,坏死率越高。此原因与外骺动脉进入头部的走向有关。c、骨折原始移位程度:移位越严重,坏死率越高。因为其损伤血管的机会增加。有文献报道,轻度移位15.7%,中度35.7%,重度51%。d、骨折后的复位与内固定:复位与内固定延迟,坏死率增加。因复位后,扭曲的血管可能会得到修复。复位和内固定的质量与股骨头发生坏死有密切关系,复位中影响最大者为股骨头旋转,其次是复位和手术中过度牵引或骨折分离。至于内固定方法尚有争论,目前推荐三枚空心加压螺纹钉固定。②非创伤因素:(1)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病原理尚未完全清楚。A:有以下三种学说:a、脂肪栓塞: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脂肪在肝脏沉积,造成高脂血症和全身脂肪栓塞,导致脂肪球粘附在股骨头软骨下骨终末动脉血管壁上,造成血管栓塞,形成头坏死。另一种观点认为激素使股骨头髓内脂肪细胞增多,体积增大,使髓内压增高,同时将骨细胞挤向一边,导致死亡。另外脂肪经脂溶后形成最微小的脂酸,进入骨细胞,在骨细胞内形成脂肪再结合,导致骨细胞坏死。b、凝血机制改变: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使血小板生成增多,血液凝固性增高及发生末梢小动脉炎基础上发生动脉栓塞,同时髓内静脉瘀滞,致骨内压增高,骨内血管灌注减少,加重循环障碍,最终骨细胞缺血坏死。c、骨质疏松:长期使用激素造成股骨头软骨下骨骨质疏松,因轻微压力而发生骨小梁骨折,因成骨细胞活力减少,骨折不能愈合,细微损伤积累对抗力下降,出现塌陷,骨细胞和毛细血被压缩,最终导致骨坏死。这种观点是早年观点,目前逐渐被推翻,目前以a、b两种观点为主。(2)酒精中毒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有人认为酒精中毒常合并脂肪肝、肝硬化、高脂血症、胰腺炎等疾病,可引起脂肪代谢紊乱,脂肪栓塞,造成头坏死,亦有人认为酗酒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升高,前列腺素增多,易发生血管炎而栓塞,致骨缺血坏死。(二)病理变化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包括早期的缺血性坏死和后期的修复,当坏死发生至一定阶段,修复即自行开始,两者交织进行。1、早期:缺血性坏死。主要表现为骨组织和骨髓内细胞坏死,随后细胞、毛细血管、骨髓基质溶解。关节软骨不受影响,继续成活,保持其厚度和弹性。2、修复期①松质骨:邻近死骨的活骨髓内的未分化间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向坏死骨小梁间隙浸润→取代坏死骨髓→间质细胞在坏死骨小梁表面分化为成骨细胞→形成新生网状原始骨→形成板层骨→坏死骨小梁包裹→单位体积内骨质增多,X片示局部骨密度增高→新生活骨(板层骨)取代包裹的坏死骨。上述过程由坏死的边缘与活骨交界处逐渐向关节面方向发展,坏死骨的不同部位修复过程各不相同。②软骨下骨板:修复组织达到软骨下骨板时,先骨吸收破坏,以后才出现缓慢的“爬行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