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杨振宁邓稼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杰出人物
文学体裁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对典型人物的生平事迹等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字音字词邓稼先元勋松懈鞠躬尽瘁妇孺皆知截然不同大厦广袤无垠巍峨萦绕曛黄铤而走险殷红jiàxūnxièjìncuìrújiérándàshàyínwēiéyíngràoxūntǐngyān
邓稼先人物简介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科研成就1958年起,邓稼先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1962年底,邓稼先领导起草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学术论文:氢原子核的变形《物理学报》辐射损失对加速器中自由振动的影响《物理学报》β衰变的角关联《物理学报》关于氢二核之光致蜕变《中国物理学报》其他成就编写教材:邓稼先和周光召合作编写《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人才培养:培养了一批科研青年领军人才。诗歌作品: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
杨振宁人物简介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现肥西县),字伯瓌,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57年10月,因“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的研究以及由此导致有关基本粒子方面的许多发现”,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科研成就杨振宁长期从事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研究。1952年,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关于相变理论研究。杨-Mills规范场论、玻色子多体问题等研究。其他成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图书《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晨曦集》等。
快速浏览快速浏览全文,本文与其他学过的文章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小标题的作用是什么?从题目看,本文主要写邓稼先,从小标题判断哪些文段主要描写邓稼先?试着概括每一章节的内容。内容上:明确交代内容;突出重点;传递作者情感态度;突出人物/事物特点。结构上:运用修辞,生动形象;层次分明。方法:人+事+结果
精读文本“两弹”元勋称号。在文中勾画,并概括这节文本主要写了哪些事例?决心回国;始终在制造前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手术期间仍工作。这些事例分别能够体现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用“我认为……最能揭示邓稼先……的精神和品格,原因在于它写出了邓稼先……”的格式说说。决心回国——忠诚于祖国,热爱祖国,内心坚定。始终在制造前沿——坚持工作,有着坚定信念。手术期间仍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奉献精神。
精读文本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两个人物的对比。在文中勾画,找出二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作者对二人的情感态度。相同:都是各自祖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相同点是……不同点有:性格……、行为……、周边人的评价……、作者的评价……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性格:锋芒毕露。行为:打断报告。周边人:佩服他、仰慕他、也有不喜欢他的人。性格: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行为:文革期间,能说服两派群众。周边人:绝对相信他。作者评价: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精读文本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者评价: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如何理解这两句话?这两句话独立成段,高度赞扬了邓稼先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可贵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和赞扬之情。
精读文本民族感情?友情?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众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能够自主研发。说明祖国实力在增长,有了能够不惧外强的资本。为什么用问号?赞叹于邓稼先为国奉献的真诚品质,也钦佩邓稼先及其团队的自主研发能力。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热烈的友谊
精读文本“我不能走”引用邓稼先的话语内容上: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衬托出了他为国家不辞劳苦、甘于奉献的精神。结构上:为后文做铺垫,衬托邓稼先工作的艰辛与危险。默读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广大辽阔的无边无际的旷野啊,极目远望看不到人影。河水弯曲得像带子一般,远处无数的山峰交错在一起。一片阴暗凄凉的景象:寒风悲啸,日色昏黄,飞蓬折断,野草枯萎,寒风凛冽犹如降霜的冬晨。鸟儿飞过也不肯落下,离群的野兽奔窜而过。亭长告诉我说:“这儿就是古代的战场,曾经全军覆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