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反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专题场馆,包含地下博物馆展览、明远楼遗址区及南苑民俗体验区。2017年开馆,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馆藏3873件/套,已接待观众700余万人次。
国重斯文,天下至公。在南京秦淮河畔,夫子庙学宫东侧,隐藏着一座地下博物馆,就像一个宝匣,四周环绕竹简,屋顶是一方水如明镜的“墨池”,这就是以江南贡院遗址为基础而修建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主馆常设展览“文明的阶梯——科举文化专题展”由为国求贤、鱼龙变化、金榜题名、金陵佳话、源远流长五大展区组成,分布在地下共四层的广阔空间。细数馆内展品:科第世家牌坊、“唯有读书高”陶俑、云南乡试三场朱卷、鳌头武举石、江南乡试点名灯旗图式、清代木质公车、光绪二十年大金榜、陈初哲的状元及第匾额……一件件文物,见证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辉煌,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步入主馆,顺着坡道环绕而下,瓦片墙上镶嵌着“孝悌有闻”“德行敦厚”“操履清洁”“强毅正直”等字样,这是隋代初创“分科举人”的十个科目。创立科举的初衷就是为选拔人才,不仅要求才能出众,还注重考察道德品行。在为国求贤展区,宋代的“唯有读书高”陶俑引人驻足,此文物由3个陶人组成,分别代表中国古代的3个主要行业农、士、工,中间捧书而读的陶人是最高的,在各行业中,只有读书能出人头地,由此可见宋代人对读书的重视程度之高,也反映了由于宋代科举开创糊名、誊录、三年大比,凭才取人,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读书人踊跃报考,促使社会重学风气盛行。
在鱼龙变化展区,展示的科举考试分级取士图和清代全国贡院分布图,让观众清晰了解到科举考试的四级考试历程,首先是童试,这是地方官学的入学考试,考取后叫做生员,也称秀才。然后依次是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为举人、贡士、进士,这三轮考试的第一名即为解元、会元、状元。明清时期的乡试,农历八月在各省的贡院举行,又称秋闱,考生在号舍中需历经九天六夜三场的考验。在全国17座贡院中,江南贡院曾是最大的科举考场,占地30余万平方米,仅考生号舍就有20644间。从这里走出了许多流芳百世的清官廉吏、历史名人,如郑板桥、林则徐、邓廷桢、翁同龢、陈独秀等,他们在儒家思想的熏陶浸润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了保证考试公平,防止考生舞弊,贡院制定了严格的入闱制度。在举人之路展示部分,陈列着林则徐制定的《监临部院刊给士子入闱简明规约十二条》。江南贡院承担着苏皖两省考生乡试选拔的重责,随着考生队伍越来越庞大,加上严格的搜检,导致入场缓慢,甚至出现拥挤踩踏事件。道光十二年,林则徐初次监临江南贡院,针对入闱问题制定该项规条,采用三路点名式,分批次、分时间段、增设检查入口,使考生有序进场。点名通过,即进入搜检程序。考生所穿衫袍褂都只能用单层,砚台不许过厚,笔管镂空,考篮要编成玲珑格眼,携带的糕饼都要被切开查看。如若发现冒名顶替、违规舞弊行为,立即指出拿究,连同教官一并严惩。林则徐曾三次监临江南贡院,他公正严明、廉洁奉公、兴利除弊,端肃考场纪律、规范阅卷章程,使得考场秩序井然。
评阅试卷关系着考生的前途和命运,在这个展示单元,一组清乾隆年制款彩墨非常别致。在试卷处理过程中,考官因其职能分别使用不同的用笔颜色,以保障阅卷过程权责分明。考生交卷后要经过受卷、弥封、誊录、对读四道外帘程序,然后将朱卷交给内帘考官评阅。誊录官用红色笔将考生原卷抄录一遍,防止考官通过辨认考生字迹作弊;对读官校对朱卷有无遗漏,用黄色笔标记;弥封官用紫色,同考官用蓝色,主考官用墨色,合称为五色笔制度。在阅卷时,没有被录取的试卷称为“落卷”,为防错失人才,主考官还要在落卷中再行搜阅,叫做“搜落卷”,如有佳卷,照样取中。晚清著名政治家左宗棠就是通过搜落卷成为举人。
博取贡士,临轩殿试。考虑到地区均衡,清乾隆年间,实行分省确定贡士录取名额的办法。所有贡士都可参加由皇帝主考的殿试,早在宋嘉祐二年,殿试便没有淘汰,只对考生进行排名。展馆内的镇馆之宝就是一份清嘉庆二十二年二甲进士庄瑶的殿试卷。整张试卷长257厘米,卷首有“第贰甲第贰拾玖名”的字样,内侧有庄瑶履历,背接缝处盖礼部之印,并书八名读卷官姓氏,读卷官依据评卷等级标识“〇”“△”“、”“”“X”五个等级进行评判,庄瑶殿试卷获评四个“〇”、四个“△”。这张珍贵的试卷完整保存了殿试收卷、关防弥封、阅卷、钦点的全过程。正文共1973字,以“执中为临驭之原,选善乃经纶之要,吏治清而治功丕懋,邦本固而民气诚和”为中心展开论述,引经据典,指出“上正”“选善”“吏治”“民和”对于社稷的重要意义,认为“廉者立身之大节”,主张以廉治吏。为官从政后,庄瑶兴修水利,体恤民苦、刚正无畏,践行答卷中的政治主张。
拾级而上,来到地面的号舍遗址区。这一个个按照《千字文》编号、不足1.5平方米的小小号舍承载着考生的憧憬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