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如皋市五校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试题
时间:150分钟分值:16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答题卡表头及答题纸密封线内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
2、Ⅰ卷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Ⅱ卷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上,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书写不能超出横线或方格,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摭(zhí)拾不啻(chì)骸(hái)骨不屈不挠(náo)
B、抹煞(shā)刹(chà)那犄(jī)角引吭(háng)高歌
C、干瘪(biě)省(xǐng)悟爪(zhǎo)牙锲(qì)而不舍
D、甄(zhēn)别吮(shǔn)吸戕(qiāng)害恪(kè)尽职守
2.下列句中括号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⑴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高()的诗歌作品的。
⑵戴望舒把对“丁香姑娘”深厚的感情()在他的《雨巷》里,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⑶鉴赏诗歌时,要体会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诗的意象。
A.品位灌注揣摩B.品位贯注揣测
C.品味灌注揣摩D.品味贯注揣摩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我不敢独享那一幕,所以将它诉诸于笔端,带给更多的人们。
B.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C.《条例》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政策和理论上作了周密而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
D.尽管你的赠礼多么微薄,但在他心上却像千斤重的砝码。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4—7题。(12分,每小题3分)
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结
阅读多于写作,心情渐趋宁静的同时,对许多事也日渐淡泊,这或许是每个写作者的必经之路。人们经常反思并不断在作品中追问自己:我究竟是谁?我为什么要与你对话?我为什么要想这些问题?
苏子曾说:“此心安处即故乡。”只要这个地方能让你安心,它就能成为你的故乡。人们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于是很自然的开始寻找,在寻找中因为屡次的失望,为自己虚构一个可以栖居的家园,并美其名曰故乡。这种以设想方式存在的家园,由于没有养活生命血液的泥土和水源,终难以一种长青树的姿态存于世。故乡不是一种虚拟,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只要你思想通融,精神淡定超脱,何处都可为故乡。所以,尽管苏子一生都在迁徙、流浪,却总能到处找到自己栖居的故乡。他很安心,把与自己遭遇的一切,都非常通脱地看作一种缘分。因此,他不管走到那里,即便是条件异常艰苦的流放,也能在那里其乐融融,劳作休闲之时,用笔轻轻地打量“这一个”让自己“安心”的故乡。
安心难得,静坐反审自己的心灵故乡无疑更难。生命基于这个世界来说,在滚滚流逝的时间长河中,好像一朵浮萍。淹没于浩瀚的时间长河,人们常生无家可归之感。当夜深人静或独处时,便会不自觉地想家,却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家在哪里。人类需要以情感交流的方式在这个世界生存。人类的心灵如此孤独,该如何与别人进行和谐的交流呢?这便要求一种所谓“共同语言”。
古语: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共同语言产生的前提,便是志同道合,即交流双方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然而根据交际经验,两个人要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需要很多约定俗成的条件。两个同乡见面可以聊记忆中关于故乡的轶闻趣事,昔日情人见面黯然神伤一番,老同学见面可以侃谈某个难忘的老师和同学。由此可见,人们愿叙及并为之留恋的还是所熟悉的。不管已逝的抑或将来发生的人或事,人们总喜欢以熟悉的方式去感之想之。
其实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越是熟悉的便越能感觉到它一颦一笑的气质。人们在与别人交谈或向别人做介绍时,会不自觉地拣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人们在外面工作累了总会想家,家中的亲人此时会让人备感亲切,感到跟他们有说不完的话。其实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说话,即你怎样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的特别感悟很自然地流露出来,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主动与你交流,以期达到共鸣的效果。但前提是要让读者主动读你,然后想读懂你,你得具备给他们“实在”东西的素质。这个实在,乃对生命的真实体验。
从故乡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前边述及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