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清朝取士制度.docx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清以来,以八股文取士,各府设有府学,各县设有县学,我区属直隶省广平府永年县,在晚清时期文风较盛,秀才举人数不胜数,进士翰林为数甚多,翰林有胡景桂、孟庆荣、武延绪;进士有李吉言、祁德昌、武澄清、武汝清等人。

清朝时候除府县设学外,其他大部分为私塾,私塾教师大都是不第的秀才、童生。平时在私塾读书,读的是孔孟四书五经,所谓四书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考不中秀才的,就是到四五十岁,也还算是童生,遇到考期,童生到府县应考,出的题目大都是四书句子,以三百字以上文理通顺的,就可以进学,县学考中的为县学生,府学考中的为府学生,一般在墓碑上写邑庠生,就是县学生,写郡庠生的就是府学生,(孟子》上说:“兴庠序之数”,就是兴办学校,庠序就是现在的学校。

进学以后称为秀才,也就是府县学的学生,府有府书院,县有县书院,广平府书院设在府城外东北角的莲亭,名曰清晖书院,县书院设在城内县阁里,名曰紫山书院(原称漳川书院),秀才每十天向书院回一次课,也就是每十天交一次作业,最低限度是一篇文章。由县学老师批改,秀才是学历不是官职,秀才第一名叫廪生,秀才要求上进,再到省应试,省考名曰乡试,试场每人住一个单间,除笔墨文具外,任何东西不准夹带,考试科目是三篇文章两首诗,考中以后称为举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举人必须品学兼优,孝廉方正,中举以后有的可以做官,所以举人可称老爷,秀才还是学生,优秀的可以到官府当文牍,一般的充当私塾教师,当礼傧不是一种专业。

中举后再求上进,就是上京会试,朝廷每三年开科一次,大选天下英才,所以每次开科也叫大比之年,举人上京赶考的,称上京举子。这是全国范围的考试,考试科目除诗文以外,还有吏治,漕运等有关政治方面的知识。考试以后,各科试卷先由房官荐给主考,再由主考详细评阅,评阅后先拔三顶甲,就是状元、榜眼、探花,再拔十八魁,经殿试入翰林院,然后再选三百六十名进士,进士第一名叫会元,考中进士的,大都榜下即用,放出官职。解元、会元、状元,接续连登称连中三元,清政府就这样来笼络天下之士。但拔取的都是些空言浮泛之士,缺乏科学知识,以致积弱不振。再者清政府自认为是天之娇子,骄傲自大,一向闭关自守,漠视物质文明以致走到贫穷末路,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直到清末叶,它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金榜题名的是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迫于舆论,才向全国颁布了《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的诏旨,科举制度才在我国最后结束。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