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清代的八旗制度.docx

清代的八旗制度.docx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正黄、镶黄、正蓝(后由多尔衮将正白旗代替正蓝旗成为上三旗)三旗,由皇帝自将,称为上三旗,余下五旗称为下五旗。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类似!

简单地说,清八旗制度是清政府建立的一种军事组织制度。

八旗的旗,满语为gusa(固山),意为旗分(指一种军制),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认为的“旗帜”。一个旗分,分为汉军,满洲,蒙古三旗。

在旗分(固山)之下,有jalan(甲喇,意为参领)作为其低一级别的军事机构,在甲喇之下又有niru(牛录,意为佐领)作为其更低一级别的军事机构。

所以我们可以把“旗”理解为现代部队的“师级”。旗主,参领,佐领分别对应师长,旅长,营长,满语为固山,甲喇,牛录。

其实清八旗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上面我所讲述的内容只是最后成型的状态,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清八旗制度也是从最开始的两旗,到三旗,到四旗逐渐演变而来的。

二旗时期

最开始努尔哈赤时期,满人只有二旗,分别为努尔哈赤统领的黄旗和舒尔哈齐(努尔哈赤弟弟)统领的黑旗,两旗人数相当。

而这里的黑旗就是日后八旗成型时蓝旗的原型,至于后来为何改了颜色,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般认为是因为黑旗不利于在夜间辨识。

三旗时期

后来在1601年,努尔哈赤吞并了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哈达部,将哈达部编为白旗,由自己的大儿子褚英和哈达部首领(后来被废)作为旗主共同管理。

此时便形成了黄旗,白旗,黑旗的三旗局面,史称“三固山”时期。

四旗时期

1609年,蓝旗旗主舒尔哈齐被努尔哈赤囚禁,蓝旗势力也被努尔哈赤一分为二,独立分出红旗,由自己的二儿子代善作为旗主管理。剩下的部分保持蓝旗不变,由舒尔哈齐的二儿子阿敏管理。

1611年,努尔哈赤又囚禁了自己的大儿子褚英,任命第八子皇太极和长孙杜度共同管理白旗。

由此,四旗制度的格局正式成型。

八旗时期

1615年,在努尔哈赤的不断征伐吞并之下,满人军队人数得到了极大的扩充,于是下令将四旗分为八旗。

即黄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皆为自己统领,红旗分为正红,镶红二旗,分别由代善和他的儿子共同统领。

白旗分为正白,镶白二旗,分别为皇太极和杜度统领。蓝旗分为正蓝,镶蓝二旗,分别由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第五子)和阿敏统领。

由此,清八旗制度正式建立成型。

努尔哈赤之后的皇太极,顺治执政时期,八旗制度又经历了多次旗主的替换变革,最终形成了皇帝亲自统领正白,正黄,镶黄三旗,各亲王分别统领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的局面。

由此便诞生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上三旗,下五旗”的说法。

一般上来说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旗人待遇上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上三旗是由皇帝亲自统领的,所以该旗的旗人只需对皇帝负责,而下五旗的旗人要对王公贵族和皇帝共同负责,在礼制上要略低一等。

所以毫无疑问,皇帝的出身肯定是出于上三旗的,有一些下五旗的王宫贵胄,亲王嫔妃在取得很高的权势之后,也可以进入上三旗,俗称“抬旗”。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