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江苏省苏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苏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江苏省苏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

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tura和co/ere,本意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kwe/字根,则有翻动一块土地、运转与耕种之意。”据此判断,中国的文化源头应始于

A.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B.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

C.进入青铜时代的商朝 D.封邦建国体制建立后的西周

【答案】A

【解析】

中国最早出现耕作栽培养育是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的源头应始于新石器时代,故选A项;B、C、D三项都在A项时间之后,故排除。

2.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对中国文化的流变而分期,分有中国文化的孕育期、雏形期、定型期、强化期、转型期。就历史阶段和文化特征看,“定型期”是指

A.殷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其统一的政治格局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对大一统理论进行思考、总结和提高的现实基础。因此,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定型时期,C项正确;殷周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孕育期,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雏形期,排除B项;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强化期,排除D项。故选C项。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们的共同理想是()

A发展经济 B.争权夺利

C.打败孙权 D.统一中国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中“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的理想在于辅佐刘备兴复汉室,统一中国;曹操也想结束东汉末年以来的军阀割据局面,统一中国,故选D项;ABC在材料中没有显现,排除。

4.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示意图。与此图相适应的历史描述是()

A.战乱频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士族强大,门阀政治日益巩固

C.民族交融,统一趋势逐渐加快

D.政局动荡,中外文化交流迟滞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北齐、北周和南陈是南北朝时期的三个主要朝代,其中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基本上被北齐、北周所统一,北朝时期结束了中国从八王之乱起将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战的局面。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这一时期统一趋势加快,且各民族在战争与交往中逐渐走向融合,C项正确;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中叶后,排除A项;南北朝时期,寒门士族开始崛起,门阀政治受到冲击,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对外交流并未出现迟滞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5.“和亲”是中国古代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方式。唐代和亲多达27起,终唐一朝,东起海隅,西达大漠北至碛北,都留下了和亲公主的足迹。下列诗句中赞同和亲政策的是()

A.早得用蛾眉,免陷边戍卒

B.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C.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虏雏更多

D.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尘为和戎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和亲”是中国古代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方式,“早得用蛾眉,免陷边戍卒”出自唐代苏拯的《古塞下》,描述了战争的残酷,认为若早进行和亲,就会避免边疆的战事,说明其赞成和亲政策,A项正确;“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认为和亲或通婚政策并没能阻止大汉王朝的衰败,挽救它江河日下的颓势。由此可见,这种计策是极其短见和拙劣的,说明其不赞成和亲,排除B项;“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虏雏更多”认为,君王不要相信和亲政策,说明其反对和亲,排除C项;“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尘为和戎”认为将军封侯,却令女子去和亲,说明反对和亲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6.唐初,朝廷下令若各州所荐举秀才,经策试不第者,所在州的长官要受处罚。唐中期,朝廷规定台阁长官所推荐的僚属,若是不称职,举主要连坐受罚。这主要反映出,唐朝()

A.徇私舞弊成风 B.重视人才选拔

C.中央集权加强 D.士族势力衰微

【答案】B

【解析】

据题意可知,唐朝时期,举荐人才如果不符合要求,举荐人活着举荐单位要受到连带责任,这就要求必须举荐真正的人才,由此体现了对人才选拔的重视,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人才举荐的重视,并不是徇私舞弊成风和中央集权加强,更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辅之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法律、医学电子书,案列评析、合同PDF、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中考、高考复习专题资料、试卷、真题、钢琴谱。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2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