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北宋的文人政治.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众所周知,宋朝的一大特点就是重文轻武,因此,文人之盛莫若有宋。在宋代,文人的地位无疑也是极高的,而且很多都得到了朝廷的大用,位高权重。他们不管在文学还是政治上,都有颇高的建树。

宋代的文人可以说大多都是天资聪颖,记忆力尤其好,简直就是为文学而生。例如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宋史》,下同);曾巩,“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黄庭坚,“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张孝祥,“读书一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其他如晏殊、苏轼、陆游等,也皆是幼而聪慧者。这样强大的记忆力,倒是很适合参加《最强大脑》。

如此优越的先天条件,也足以使他们顺利的通过科举制度踏上仕途,身居要职。宋代文人能做到大官的有晏殊、欧阳修、王安石等等,他们不仅是政治运动的领袖,也是诗词古文创作上的文宗。

应该说,宋代文人都是积极参与政治的,王安石无疑是杰出代表。王安石和晏殊、曾巩同乡,都是临川人(临川现在叫抚州,这个地方人杰地灵,著名的还有后来的汤显祖,写下了名剧“临川四梦”)。他学识渊博,有宋一代鲜有可及者。不过他一心系国,欲尽扫举国之疲敝,所以疏于文学而勤于政治,可惜新法虽施行但是没有大功告成。官场倾轧也让王安石罢相隐退,后来复出,却受到从前心腹的攻讦,又遭遇暮年丧子,终于是心灰意冷,再次隐退而不复问朝政。等到他将卒之年,忽闻司马光尽废新法,他一生功业全毁于一旦,此痛何极!

世称王安石诗歌晚年乃精妙,也许是因为不管朝廷事务而用心在作诗上面吧。王安石虽以“王荆公体”占宋诗一席位,但还是要让苏轼出一头地。

宋代文人尽管当官的几率很大,但并非仕途都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常会碰到波折,苏轼则是典型代表。苏轼经历了好几个皇帝,做过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官。他的一生自是非常坎坷的,“乌台诗案”,还有新党执政等原因,使得他多次被贬谪。

不过,苏轼还是挺乐观的,他的诗词颇能体现他豁达的态度和胸襟。在《自题金山画像》这首小诗中,苏轼还自嘲了一把:“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宋代文人都热衷政治的,例如黄庭坚、陈师道这些“江西诗派”人物,他们对文学的热情更大。和苏轼一样,黄庭坚的仕途也是颇为不顺,因为《神宗实录》事件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当然了,黄庭坚似乎在政治上也没有太大的追求。

陈师道和黄庭坚志同道合,他的爱好更多是在文学上。他在诗中自道,“此生精力尽于诗”,可见他在诗歌创作上有多投入。陈师道虽然做过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等官,无奈还是家中清贫。黄庭坚在《病起荆江亭即事》中忆起他与秦观这两位好友,提到了他的写诗态度和贫寒窘境:“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陈师道也颇有文人的傲气,因拒绝穿妻子在连襟赵挺之家里借来的衣服而受寒病逝。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