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系统频率特性的测试.docx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动控制实验》

实验报告

第二次实验

实验四:系统频率特性的测试

一、实验目的:

(1)明确测量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的意义

(2)掌握幅频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的测量方法

(3)利用幅频曲线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

二、实验原理:

在设计控制系统时,首先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而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控制系统设计的前提和难点。建模一般有机理建模和辨识建模两种方法。机理建模就是根据系统的物理关系式,推导出系统的数学模型。辨识建模主要是人工或计算机通过实验来建立系统数学模型。两种方法在实际的控制系统设计中,常常是互补运用的。辨识建模又有多种方法。本实验采用开环频率特性测试方法,确定系统传递函数,俗称频域法。还有时域法等。准确的系统建模是很困难的,要用反复多次,模型还不一定建准。模型只取主要部分,而不是全部参数。

另外,利用系统的频率特性可用来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用Bode图设计控制系统就是其中一种。

幅频特性就是输出幅度随频率的变化与输入幅度之比,即,测幅频特性时,改变正弦信号源的频率测出输入信号的幅值或峰峰值和输输出信号的幅值或峰峰值

测相频有两种方法:

(1)双踪信号比较法:将正弦信号接系统输入端,同时用双踪示波器的Y1和Y2测量系统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两个正弦波,示波器触发正确的话,可看到两个不同相位的正弦波,测出波形的周期T和相位差Δt,则相位差。这种方法直观,容易理解。就模拟示波器而言,这种方法用于高频信号测量比较合适。

(2)李沙育图形法:将系统输入端的正弦信号接示波器的X轴输入,将系统输出端的正弦信号接示波器的Y轴输入,两个正弦波将合成一个椭圆。通过椭圆的切、割比值;椭圆所在的象限;椭圆轨迹的旋转方向三个要素来决定相位差。就模拟示波器而言,这种方法用于低频信号测量比较合适。若用数字示波器或虚拟示波器,建议用双踪信号比较法。

利用幅频和相频的实验数据可以作出系统的波Bode图和Nyquist图

三、实验设备:

THBDC-1实验平台

Y1XorY2100K

Y1XorY2

100K

100K

200K

200K

100K

100K

200K

200K

0.47μF

0.1μF

1μF

正弦

信号源

虚拟示波器

AD1

AD2

-

+

-

+

-

+

-

+

四、实验线路图(上页)

五、实验步骤

(1)如图接线,用实验台上的U7、U9、U11、U13单元,信号源的输入接“数据采集接口”AD1(兰色波形),系统输出接“数据采集接口”AD2(红色波形)。

(2)信号源选“正弦波”,幅度、频率根据实际线路图自定,要预习。

(3)点击屏上THBDC-1示波器图标,直接点击“确定”,进入虚拟示波器界面,点“示波器(E)”菜单,选中“幅值自动”和“时基自动”。在“通道选择”下拉菜单中选“通道(1-2)”,“采样频率”调至“1”。点“开始采集”后,虚拟示波器可看到正弦波,再点“停止采集”,波形将被锁住,利用示波器“双十跟踪”可准确读出波形的幅度。改变信号源的频率,分别读出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峰峰值,填入幅频数据表中。f=0.16时要耐心。

(4)测出双踪不同频率下的Δt和T填相频数据表,利用公式算出相位差。

频率f(Hz)

0.16

0.32

0.64

1.11

1.59

2.39

3.18

4.78

6.37

11.1

15.9

ω

1.0

2.0

4.0

7.0

10.0

15.0

20.0

30.0

40.0

70.0

100.0

2/V

6.962

6.929

6.913

6.8478

6.8315

6.7261

6.7109

6.6348

6.6043

6.4370

6.3457

2/V

6.929

6.733

6.2283

5.25

4.2391

2.9217

2.0239

1.0196

0.5630

0.1516

0.0585

20Lg

-0.04

-0.249

-0.906

-2.308

-4.145

-7.243

-10.411

-16.268

-21.386

-32.560

-40.706

Δt/S

0.1746

0.1642

0.1576

0.1498

0.1380

0.1213

0.1079

0.0897

0.0751

0.0512

0.0387

T/S

6

3.1174

1.5183

0.902

0.6318

0.416

0.3164

0.2114

0.1574

0.0908

0.0626

10.476

18.962

37.368

59.787

78.632

104.97

112.77

152.75

172.77

203.00

222.56

六、预习与回答:

实验时,如何确定正弦信号的幅值?幅度太大会出现什么问题,幅度过小又会出现什么问题?

答:根据实验参数,计算正弦信号幅值的大致范围,

文档评论(0)

Alfre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