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唐代地方官员职位表.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安史之乱和诸侯割据统治,使节度使地位非常盛行。庐山亦为三城节度使。他一心奖赏,都督杀戮,所以敢于盛唐的军队造反。当然,这个位置在当地也算是最大的了。

其实不是这样的。按照唐朝原来的定位,这只是一个临时官职,只管军事,不管民间。顶多和现在的军区司令差不多,不是常设的。可以随时调动,再加上他们一般在严寒的边境地区工作,比总督、巡抚等长期担任边防官员的人还是稍差一些。

那么,唐朝的地方官员中,谁的权力最大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唐初,地方行政体制为州(县)、县两级。

州长是州的最高行政人员,县法官是县级的最高行政人员。

总督首创于汉武帝时期。起初他只是当地的一名主管。三国时期,他成为当地最高军政官员——周穆。

唐初,按隋朝旧制,都督成为国家一级最高行政官员(军事首领为总管或总督)。天宝年间,短暂改州为县,巡抚改为巡抚。

也就是说,唐朝的太守和刺史是同一个官职,只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

虽然同为知事和县令,但他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唐代郡县按户数分为上、中、下三类。四万户以上的为商州,两万五千户以上的为中州,两万户以下的为下州。开元年间,特设通州、化州等四个辅郡(都城);陕州、涠州等六辅府;青州、香州、化州等十王郡;并在上、中、下州中增设仙州等十个狭州(以上三州均位于军事政治重要地区),组成七州。

比如商州刺史是三品,中州刺史是四品,夏州刺史是四品。

县分为八级:泾县,都土;蓟县,蓟府之地;望县,四千户土地;干县,三千户土地;尚县,2000户土地;忠县,吉福之地;1000多户;忠夏县不到1000户;夏县不足500户。

说起府尹,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包青天的开封府尹。唐代的傅尹也类似,是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

县与国家处于同一水平,但更特别。都道府县一般只在特殊地区设立。

一是京城地区,如西都长安区的京兆府、东都洛阳的河南府、北都太原区的太原府。

再一个是凤翔、河中、成都、江陵、兴源、兴德等边境城市或发达地区等重要地区。

所以,都督的政治地位比总督高,官衔也基本高一级(一般是二品)。

伏尹的地位在唐代很少见,主要原因是隋唐时期大多被称为刘备。比如李渊在起兵之前曾担任过太原刘备。事实上,他是太原府的最高官员。首席执行官。

巡抚、府印属于地方行政系统,相当于现任省长,而军事副手、经济副手、国防副手属于地方军事系统。

唐朝实行官军制度。中央主管国家政权的机关是十二卫士和六亲王东宫都尉。每个人都有一名将军或少将作为他们的最高级别军官。

除了禁军之外,还有左宇霖、左龙武、左神武等禁军,都是皇帝直属的。他们的领导者也是将军或将军。战争期间,他们担任元帅、行军将军,率领军队作战。战斗结束后,回到原来的位置。

这是中央,地方上则是于各州和边镇设大总管府或总管府(后改为大都督府和都督府),分别置大总管、总管为其最高长官。

都督府分为上、中、下三类,一般由亲王出任都督,但基本都在京师遥领,实际事务由长史主管。都督府仅管本地区的军事,民事由当地刺史管理。

另外,唐朝还在边疆地区设都护府。

都护府,或称大都护府,主管少数民族事务。其正副长官为大都护、副大都护,也由亲王遥领,实际事务由长史主管。著名的有安西、安北、单于、安东、安南、北庭六个“大都府护府”。

都护府下设都督州,长官为都督,由少数民族酋长担任。土归朝廷,赋税自主,人称羁縻州。

与都督有所不同的是,大都护不仅管军事,还负责行政以及其他一切少数民族事务,妥妥的封疆大吏。

此外,地方军事方面还有节度使、经略使、防御使、团练使等。

节度使,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总管和唐朝前期的都督。

唐初,为加强某位大都督的权威,皇帝往往会给他“使持节”的权力,可以自行斩杀两千石(郡守)以下的官员,这种持节的都督有时候就会被叫做“节度使”。——当然,这时还没有这个官职,仅仅是大家这样称呼。

“节度使”从非正式的口头称呼变成正式官职是在唐睿宗景云二年,贺拔延嗣被任命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这是最早见诸史册的“节度使”。

不过这个时期,节度使还只是朝廷临时的差遣,多在边疆地区设立,以防备少数民族,并不是常设官职。而且节度使不得兼领数镇,任职期满后召回朝廷做官,故无武将擅权之忧。

此后到开元天宝年间,朝廷在边境一共设置了十个军区,委任了九位节度使,一位经略使,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天宝十节度”,此时的节度使已经成了常设官职。

节度使是纯粹的军职,只能掌管军队。我们常说节度使权力极大,军事、财政、民政无所不管,这其实是因为后来的节度使都兼任了其他官职的缘故。

比如兼任了度支使,就掌握了财政权,兼任了营田使,就掌握了管理屯田的权力,又比如兼任了采访处置使,于是就拥有了监察权。

到安史之乱后,节度使遍布各地,手握军政双重大权,而且经常是兼领数镇,于是便形成了割据、半割据的状态,成为唐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