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考模拟作文“自我认知与他人看法”写作讲评 .pdf

高考模拟作文“自我认知与他人看法”写作讲评 .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模拟作文“自我认知与他人看法,,写作讲评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因人们对他的偏见而认为自己是一个

不受欢迎的“坏小孩”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镜中我”效应,即一个人的自我认知

往往是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反映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场原作】

以镜为舟,渡自我认知之海

当我们对镜自照,可以明衣冠是否端正,面容是否整洁然则人生之旅,并非时

刻有一面镜子供我们自照,所以我们便把他人看法为镜中影观之可是,以他人之论

为镜有正确中肯之处,也有偏邪扭曲之处所以,我们当正确看待他人看法,客观认

知自我

以他人看法为镜,是“镜中我”效应,推究此效应的根源,我认为其原因有二其一,

我们生活在一个与他人共处的社会里,人际关系如古树虬根,盘枝交错,我们无法脱

离这一群体而独自存活,故我们无法忽视甚至漠视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此外,人是有

自尊心与羞耻心的,所以人们会对自我不断省察与改进可是好坏善恶各有其标准,

若自我观照,没有参照,不可知其好坏与否,所以在如此境况下,我们便相信他人之

辞了

然而,他人之辞亦有正有邪正者,如魏征之劝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君

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之辞,或者如樊哙劝刘邦“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

肉,何辞为”之言,可以明我们的现状,理清我们的得失,从而矫正自我认知,驶向正

路而邪者,则是奸邪谄媚的小人奉承君主的枉词,或是有意嫉妒的人无意诋毁的妄

言如此种种,非但不能以此为镜修正自我,反而让人不能认清自我,在歪门邪路上

渐行渐远,最终走向灭亡

所以,于我们而言,既知他人之看法利弊,当擦亮双眼择优而从之,形成正确客

观的自我认知“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听取他人意见和看法的同时,我们也要

形成正确的三观,能分辨是非,区分善恶如屈原纵使众人嫉其蛾眉秀丽,“谣涿谓余

以善淫”,仍坚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们也要树立对自己的基本

认识,不人云亦云,亦步示趋譬如人类古生物学家付小妹,不宣扬天才论,而是大

方承让认自己从小镇做题家一路坎坷走来,如此这般方秉谦虚之念,行稳效远

不过人不能只有自我对自我的看法,因他人看法之弊而忽视他人评价;亦不能尽

信他人看法,对自己没有正确的定位如此二者,终会因不能认清自己而走向灭亡

由此观之,吾辈青年当正确看待他人看法,客观认知自我,循才适境,脚踏实地,

直挂云帆济沧海!

【评析】

1.评分与赋分理由

总分:52/60

⑴内容(25分):22/25

文章紧扣“镜中我”效应,立意明确,分析深入,例证丰富且贴合主题(如魏征、屈

原、付小妹等)但对“如何平衡自我认知与他人评价”的论述稍显不足,结尾略显仓

⑵表达(25分):23/25

语言流畅,文采斐然,引用古诗文自然贴切(如“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亦余心

之所善兮”)但部分段落逻辑衔接稍显生硬,如第三段到第四段的过渡不够自然

⑶发展等级(10分):7/10

思想深刻,例证新颖(如付小妹例),但缺乏对“镜中我”效应的心理学理论支撑,

结尾升华稍显模式化

2.优点分析

⑴立意深刻:紧扣“镜中我”效应,探讨他人评价与自我认知的关系,体现辩证思考

⑵例证丰富:魏征、屈原、付小妹等例证典型且多样,既有历史人物,又有当代

事例,增强说服力

⑶语言优美:引用古诗文自然流畅,如“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亦余心之所善兮”,

展现文化底蕴

⑷结构清晰:总分总结构明确,首尾呼应,层次分明

3.问题指出

⑴逻辑衔接不足:第三段与第四段之间过渡生硬,未能自然引出“如何平衡自我认

知与他人评价”

⑵理论深度不足:未结合心理学理论(如库利“镜中我”三阶段、米德“主我客我”

理论)深化分析

⑶结尾仓促:结尾升华稍显模式化,缺乏对“青年如何实践”的具体建议

文档评论(0)

151****18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