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5年全省黑木耳生产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黑木耳是我省重要的大宗栽培食用菌。为指导各地切实抓好黑木耳生产管理,根据我省今年气候条件和黑木耳生产特点,特制定技术指导意见如下。
一、黑木耳生产管理技术措施
(一)栽培场地与设施
1.栽培场地。出耳场地一般应选择交通便利、通风良好、光照充足、水源方便、无污染源、无粉尘、排水通畅的地方。
2.栽培设施。可选择简易拱棚、钢架拱棚等设施,配备必要的微喷等喷水设备。耳棚外覆盖塑料薄膜及遮荫网,棚内可用砖铺地面,也可用地布铺设,确保棚内地面洁净。露地或林下地栽则选择地面平坦、环境清洁、生态良好的场所,配备地面微喷管道系统,一般不需搭建膜网棚体。
(二)栽培季节
栽培季节应根据黑木耳生物学特性和栽培区域气候条件确定。我省主要栽培春耳,一般为露地栽培,也可设施栽培,宜“冬春养菌,春夏出耳”。有专用设施及温度控制条件的,可进行秋耳栽培,宜“夏秋养菌,秋季出耳”。
(三)菌种选择
应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菌丝洁白、粗壮,生命力旺盛,无病虫害感染的适龄菌种。菌种应从正规、有资质的单位购买。
(四)菌种菌包规范化生产
各地要提前统筹谋划菌包生产管理工作,在黑木耳菌包生产前,指导大型食用菌菌包企业做好生产原料、菌袋、塑料环套等生产物资准备以及有关菌包生产设施设备的配套、维护等工作,同时推进菌包集约化专业化生产,优化生产配方,科学配制原料,彻底杀菌灭菌,严格无菌接种,加强科学发菌管理,提升菌包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水平,确保菌包产得出、供得上、质量有保障。
1.原料选择。一般选用硬质阔叶树木屑,木屑含水量不超过45%,颗粒大小以0.5~0.8厘米为宜。
2.栽培配方。培养料碳氮比在(100-140):1范围内适宜黑木耳生产。推荐配方一:木屑81.5%、麸皮15%、豆粉2%、石膏1%、石灰0.5%;配方二:木屑81.5%、麸皮12%、豆粉2%、玉米粉3%、石膏1%、石灰0.5%。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58%~60%为宜。
3.拌料装袋。拌料时应充分预湿以软化木屑等原料,三次搅拌时长不低于30分钟,有利于培养基质混合均匀和提高菌丝生长一致性。装袋一般采用装袋机,可采用全自动黑木耳装袋-窝口一体机装袋。
4.灭菌。拌料装袋后要求当天灭菌,防止堆放时间过长引起酸化和杂菌滋生,尤其是秋耳栽培,菌包一定要及时灭菌。常压灭菌在4小时内升温至100℃,保持10~15小时;高压灭菌121℃,保持2.5小时。
5.接种。可使用固体菌种和液体菌种,推荐使用液体菌种进行接种,一般每袋接入液体菌种15~20毫升,接种后使用无菌海绵塞封住接种孔口。
6.菌包培养。整个菌丝培养阶段约45~55天。第1~3天,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8℃~30℃,不通风;4~10天,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6℃~28℃,每天通风一次,每次30分钟;11~15天,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4℃~26℃,每天早晚各通风一次,每次30~60分钟;15天之后,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0℃~24℃,视情况长期通风。
(五)栽培管理
1.棚室立体吊袋栽培。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棚内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即可陆续将菌包入棚。我省黑木耳春季栽培菌包进棚时间一般为2月下旬或3月上旬,秋耳栽培一般于10月份进棚出耳,视天气情况可适当后延。
(1)耳棚处理。菌包进棚前对棚室进行闷棚消毒处理,有效杀灭棚内病菌虫卵。地面铺砖硬化或者平整处理后,铺地布封闭防杂草。
(2)菌包处理。选择发菌成熟菌包,剔除污染破损菌包,入棚前7~10天将菌包培养温度逐渐降至8℃~10℃,使菌包提前适应棚内环境。
(3)菌包入棚。单栋棚内菌包菌龄要一致,按照实际挂袋数入棚,进棚后防止异常高低温。棚温过低时要进行覆盖保温,高温时要及时通风和遮阴降温。
(4)菌丝复壮。菌包从培养室内移到大棚的过程中,菌丝受到创伤造成菌丝断裂,应经过7~10天的适温恢复培养,促进菌丝健壮。
(5)刺孔。刺孔方式多样,形状有星形、“1”字形、“十”字形、圆形等,任选一种,采用专用机械刺孔,每个菌袋周身均匀刺孔数量一般180~220个,孔径0.3~0.5厘米,孔深0.5~1.0厘米。
(6)催芽。刺孔后将菌袋封口朝下放入周转筐内,摆放于棚内吊袋区域内地面上,不高于3层,上覆黑色薄膜;或刺孔后将菌袋平放于铺膜地面上,码4~5层,上盖草帘。调控环境温度15℃~23℃,空气相对湿度80%~90%,遮阴度85%,二氧化碳浓度0.05%~0.15%,进行菌丝恢复和催芽处理。刺孔4~5天后,将周转筐或菌袋上下位置对倒一次,待刺孔处出现原基即可吊袋。
(7)棚室吊袋。吊袋方式主要采用“双线挂钩”方式。每串8个菌袋,下端距离地面20~30厘米,每平方米吊袋70~80袋为宜。
(8)催耳管理。吊袋后2天内不喷水,微通风,使袋与料充分贴合,此后棚内应通过遮阳网遮荫、给水和通风等措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