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伤自杀行为预防与干预.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防止与干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生来就不热爱生命,由于生命既是幸福的前提,也是发明幸福的源泉;世界上没有一种人不恐惊死亡,由于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类为何会自杀?

生命的权利只有一次,是什么原因导致施行自杀者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看待生命?

当碰到困难或挫折时,动物会不会像人类同样自杀呢?;;;自杀所产生的影响;9月10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防止协会共同制定为初次“世界防止自杀日”。;[历年主题];自杀的概念;自杀的定义;1974年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将自杀行为分为:

(1)自杀意念:自杀意念是指只有自杀动机而无对应的行为,也没有导致死亡。

(2)自杀未遂:自杀未遂是有自杀动机,也有可导致死亡的行为,但未导致死亡的行为。

(3)自杀死亡:自杀死亡是指故意自我伤害并导致死亡的行为。;自杀的心理过程;自杀意念;青少年自杀手段分布;青少年自杀地点分布;自杀分类:;学生自杀的类型;消除对自杀的误解;2.自杀行为是精神病态的体现

实际上仅有部分自杀末遂者自杀成功者患有精神障碍,他们中大多数人是具有严重的抑郁、孤单、绝望、无助、被虐待、受打击、深深的失望,失恋或者别的情感状态的正常人。

(注:对任何自杀病人都要进行精神状况评估,对任何精神病人,都要进行自杀危险性评估);;;;;7.一种想自杀的人开始体现慷慨和赠送个人财产,表明这个人有好转和恢复的迹象。

实际上大多数想自杀者在状况好转后,才有精力开始做出一定的计划,安排他们的财产。这种个人财产的安排有时类似于最终愿望与遗嘱或处在矛盾的冲突状态。

;;;;学者施奈德曼(Shneiidman)也总结了自杀者的六个特性:

一是境遇特性,不能忍受的心理痛苦,心理需求受挫;

二是意动特性,自杀是寻找处理问题的措施:

三是情感特性,绝望无助,内在矛盾冲突,“进退维谷”;

四是认知特性,思维狭窄,爱钻牛角尖;

五是人际特性,谈论自杀,寻找出路;

六是持续性特性,长期被动的应对方式,将自杀作为处理人生问题的唯一措施。;自杀青少年常见的临床??理特质;小朋友青少年与成人自杀行为的不一样;自杀与发展-不一样年龄心理考虑;自杀与发展-不一样年龄心理考虑;自杀与发展-不一样年龄认知考虑;自杀与发展-不一样年龄认知考虑;自杀与发展-不一样年龄认知考虑;自杀与发展-不一样年龄环境考虑;自杀与发展-不一样年龄环境考虑;自杀的理论;;自杀企图形成的历程则可分为七个阶段:

;人本主义:需要层次理论;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B.Weiner,1982);数学考试成败的原因分析;积极的归因模式;消极的归因模式;无望感-无望感比忧郁症更能预测自杀的意念或行为。

不良的问题处理能力与技巧-自杀企图青少年比较没有处理人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处理方式没有弹性,少运用认知修正的方式,只着重问题的内容,期待自己但愿的成果,但对于负面成果常无法接受,对于成功的见解也较为负面。

不良的归因模式-将失败当作自己的错误,并影响到个人生活的每个层面。;压力与压力源;应激的成分;我们的烦恼不是源于我们的遭遇,而是源于我们对世界的见解。;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非理性信念的三个特性(Wessler,1980);不合理与合理认知的经典语言;心理社会压力:

压力事件常会促成自杀的危险,但多不是导致自杀的主因。常见促发因子,有遭遇法律问题、违法校规、在校被他人排斥、公开羞辱(身体、课业体现)、男女朋友关系破裂、朋友的死亡纪念日或者读到有关自杀的文章或报导等。

亲子之间不良的沟通模式也是一项重要的危险因子:

而家庭内的冲突、缺乏家庭温暖、身体虐待、性虐待与混乱的亲子关系,如此成长环境下的小朋友或青少年常出现精神疾病(暴力行为、情绪障碍与药物滥用)及自杀行为。;自杀的影响原因

;学校环境和不良的教育方式

在青少年自杀的社会心理危险原因中,学校问题是重要原因,考试失败、休学、失学的个体,自杀的危险分别是对照组的3、6、5倍。

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父母的言行会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发育,家族中有自杀者的青少年自杀的危险性更高。研究表明:父母不和,家庭缺乏凝聚力,父母分居、离异或死亡,对孩子爱的剥夺,父母亲的抑郁、心理健康问题、物质滥用、自杀行为,以及父母对孩子的虐待都易于导致孩子的自杀行为。单亲家庭、父母缺失家庭中学生的自杀有关行为汇报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家庭。当一种人心理严重失衡,又没有人和组织协助他拂去阴影,极也许导致心理瓦解,甚至选择自杀。;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争斗;

虐待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伤害他人;

支配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依赖;

干涉中长大的孩子,被动和胆怯;

娇宠中

文档评论(0)

celkhn03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