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PAGE1
目录TOC\o1-3\h\u
26541第1章绪论 1
101351.1课题背景 1
191071.2研究意义 1
108321.3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
74971.3.1国外研究现状 2
23221.3.2国内研究现状 3
183171.4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5
22217第2章总体方案设计 6
62712.1工艺流程分析 6
222262.2系统设计方案 6
236532.3本章小结 7
26931第3章硬件设计 8
32393.1PLC 8
75203.1.1PLC概述 8
122633.1.2PLC选择 8
185413.2传感器选型 9
296903.2.1泥位传感器 9
86123.2.2悬浮物/浊度传感器 9
63113.2.3pH值传感器 10
165853.2.4电导率传感器 10
146743.3其他需要设备 11
295973.4系统硬件分配 12
135603.5PLC的I/O分配 12
195523.6主电路图 14
120813.7控制电路图 14
64863.8本章小结 15
14861第4章软件设计 16
137364.1PLC可编程软件 16
307254.2程序流程图 16
261334.2.1集水井液位控制 16
159664.2.2调节池液位控制 17
185044.2.3中间水箱液位控制 18
173224.2.4中间水箱PH值调节 19
209494.3PLC软件设计 20
845第5章仿真设计 26
10665.1MCGSE组态软件介绍 26
15855.2组态的建立 26
258465.2.1新建组态 26
5225.2.2设备管理选择 27
17465.2.3数据编辑 27
30405.2.4添加通道 28
31245.3组态软件与PLC设备通信配置 29
163085.4组态界面 30
79195.4.1开始运行状态图 30
370554.2本章小结 32
PAGE
PAGE1
第1章绪论
1.1课题背景
煤炭在火力发电过程中,从输煤系统的冲洗、煤场的喷淋抑尘到锅炉燃烧后的除渣等诸多环节,都会产生大量含废煤水。据统计,一座中等规模的燃煤电厂每天产生的含废煤水量可达数百立方米甚至更多。此类废水不仅含有煤粉、煤屑等固体颗粒,还可能溶有重金属离子(如汞、镉、铅等)、硫化物、酚类等有害物质。这些成分使得废水的处理难度较大。
本次设计主要针对传统电厂煤废水控制系统硬件系统复杂,操作面板按钮和指示灯多,电器柜内连接导线较多,易故障点较多等问题,提出了在电厂煤废水控制系统中引入基于PLC的控制系统。实现废水的收集、沉淀、过滤、中和等环节和紧急停止,并显示水质、水量的变化[1]。
1.2研究意义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以及相关法规的日益严格,如何有效处理工业废水,尤其是含有大量污染物的含煤废水,已成为电力行业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通过优化含煤废水处理控制系统的设计,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废水处理效率,减少有害物质排放,还能确保达到甚至超越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标准,从而保护自然水体不受污染。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合理设计的废水处理控制系统有助于降低电厂运行成本。先进的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对处理过程的精确监控和自动调节,例如通过实时监测水质参数(如pH值、悬浮固体浓度等)来调整药剂投加量,避免过量使用化学品造成的浪费;同时,优化后的系统可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维护费用,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研究该课题对于推动技术创新同样至关重要[2]。在设计过程中引入新型传感器技术、智能算法及物联网(IoT)概念,不仅能增强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故障诊断能力和应急响应速度,还有助于构建更加高效、可靠的废水处理体系。这不仅促进了电力行业的技术进步,也为其他工业领域的废水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技术支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电厂含煤废水处理控制系统设计也是实现绿色发电的关键环节之一。它体现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展示了对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的追求。通过对含煤废水的有效管理,既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又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深入探讨这一课题,无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