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13练含解析.docxVIP

202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13练含解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16

(第213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教化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备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智育叫人探讨学问,求学问,寻真理;德育叫人培育良善品行,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建艺术,观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爱好。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受主义者。这三种人都非全人而是精神方面的跛子。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认为多受诗和艺术的熏染,人就会失去理智的限制而变成情感的奴隶。近代哲学家卢梭怀疑文艺,因为他把文艺看作朴实天真的腐化剂。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认定情感是恶的,理性是善的,人要能以理性镇压感情,才达到至善。这种观念何以是错误的呢?人是一种有机体,情感和理性都是天性固有的。若情感让理性压下去,便是一种损耗。人好比一棵花草,要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平均的和谐的发展,才长得繁茂有生气。有些园丁不知道尽草木之性,用人工去歪曲自然,使某一部分发达,另一部分则受摧残。这种畸形发展是不健康的。志向的教化是让天性中全部的潜蓄力气都尽量得到调和发展,以造成一个全人。

美感教化的重要性,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论语》提及的诗、礼、乐,这些都属于美感教化。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形成生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他们的着重点无疑是在道德方面,这点他们与西方哲学家柏拉图是相同的。不过他们高于柏拉图。因为柏拉图误认为美育阻碍德育,而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是至性真情的流露,所以德育必需怡情养性,而美感教化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

我们通常把自己劳碌于平凡的生活中,行色匆忙,世间一切美妙可能只局限于肤浅的认知上,甚至很多人嫌生活郁闷无聊,见不着人生世相的簇新好玩,就剑走偏锋,将低俗、无底线等言谈举止当作是独树一帜,别出心裁,还沾沾自喜,沾沾自喜,自诩是“世外高人”。但真正的诗人和艺术家却比我们一般人要更精确、真挚、敏锐地把握住世间的美。我们“见”不着的美,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真正的美,还能说得出其中玄妙。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气,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朱子有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所写的是一种修养的胜境。美感教化给我们带来“源头活水”,使人汲取生命的活力,甄别美丑,引人向上。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感教化》)

材料二:

在我们中国,两千多年前所提倡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化。后来朱熹在《诗集传序》中对此作过描述:“昔周盛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故以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可见周代统治者已经重视诗、乐(艺术、审美)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在保持民风淳朴、国泰民安。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所要求的艺术教化即美育的效果。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指出,“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目日生视,耳日生听,心日生思”,强调日常生活(无疑包括艺术、审美)和习惯对人日积月累的长期感化、教化作用。

直到上世纪初,蔡元培、梁启超和王国维等人才借鉴西方,追随时代要求,逐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的美育观。力倡现代美育的第一人蔡元培1901年在《哲学总论》一文中领先引入“美育”一词,他反复强调,“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净之人格。”梁启超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化”,一种“拿趣味当目的”而不是当“手段”的教化;“情感教化的最大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隐私’的钥匙都掌住了。”揭示出美育是借助艺术,通过打动人们情感、滋润人们心田而达到教化、感化人的目的。而美育所激发的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感,因为它是相识、评价等理性因素与情感、想象力等感性因素和谐绽开的整体心理过程形成的一种审美开心。王国维则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他提出实施美育,以促进国民的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调,发展国民的新精神。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三位先驱者对美育的相识和界定不确定全面、完善、精确,但为我们确立美育以塑造人们美妙心灵为根本宗旨,这一点现在仍旧没有过时。

(摘编自朱立元《把握美育内涵,塑造美妙心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化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向善、爱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2****59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