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钦州保护非遗传承文化书信500字.docx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致钦州市文化保护部门的一封信

尊敬的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您好!我是一名关注本土文化传承的普通市民。近日走访钦州老街,见巷口老匠人佝偻着身子制作坭兴陶,指尖泥胚流转的光泽与墙上“非遗传承基地”的斑驳招牌相映,心中感慨万千。特修此书,以赤子之心建言非遗保护之事。

钦州作为千年古埠,非遗瑰宝灿若繁星:坭兴陶“窑变天成”的绝技惊艳世界,采茶戏婉转的“呀哈腔”流淌着南国风情,烟墩大鼓擂动时山河共振,跳岭头面具上的彩绘纹路藏着骆越先民的密码……这些不仅是技艺,更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文化基因。然当今时代激变,非遗传承如风中之烛:老艺人平均年龄逾65岁,青年学徒十不存一;机械化量产冲击手工价值,民俗活动渐成景区表演的标本。去年灵山竹编传承人黄老伯离世,三套祖传花式就此失传,实乃锥心之痛。

在此斗胆提出三条建议,望能抛砖引玉:

其一,建立“非遗基因库”。运用3D扫描留存跳岭头面具的108种纹样,录制采茶戏老艺人的唱腔全本,为每项非遗制作数字化档案,让文化记忆永存云端。

其二,开辟“双轨传承”通道。在中小学校本课程中嵌入坭兴陶拉坯体验,于高职院校开设非遗专业定向培养;同时设立“家族传承奖”,鼓励祖孙三代共同守护绝技,如张氏三代坚持的烟墩大鼓制作。

其三,打造“非遗活化生态圈”。将中山路骑楼改造为非遗活态展示区,让游客亲手捶打铜鼓、用古法烧制陶器;开发“非遗盲盒”,让年轻人把犀牛脚渔歌芯片嵌入潮玩,使传统文化破圈生长。

犹记童年伏在外婆膝头,看她用灵山竹丝编出会鸣叫的蟋蟀笼。而今96岁的老人仍能闭眼劈出均匀竹篾,却叹“现在的竹子不如从前韧了”。其实非竹不韧,而是连接古今的那根文化之弦亟待加固。盼以当代智慧重续千年文脉,让钦州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物,而是涌动在街巷阡陌间的活水。

此致

敬礼!

市民:xxx

2023年8月15日

文档评论(0)

19980417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