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汽车防夹系统
2
QC/T1210-2024
4.1.2防夹系统应能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颠簸震动等干扰与防夹功能区别开,避免系统误防夹。
4.2性能要求
4.2.1车窗防夹系统
4.2.1.1防夹区域
车窗防夹区域为从车窗顶部胶条或门洞胶条(无框车门)最下端4mm~200mm区域。
4.2.1.2防夹力
车窗防夹力应不大于100N。
4.2.1.3防夹反转距离
车窗防夹反转距离应符合GB11552的规定。
4.2.2天窗防夹系统
4.2.2.1防夹区域
天窗防夹区域为从天窗玻璃开启边的前缘、滑动天窗电动遗阳帘开启的前缘以及倾斜起翘天窗的尾缘计算,开口在4mm~200mm区域内。
4.2.2.2防夹力
天窗防夹力应不大于100N。
4.2.2.3防夹反转距离
天窗防夹反转距离应符合GB11552的规定。
4.2.3滑移门防夹系统
4.2.3.1防夹区域
水平方向从滑移门全开位置到半锁位置形成的区域:垂直方向从滑移门上边缘到下边缘形成的区域(不包含距车门上下边缘距离不大于50mm区城)
4.2.3.2防夹力
滑移门在关闭过程中防夹力应不大于50N,开启过程中防夹力应不大于350N。
4.2.3.3防夹反转距离
在自动关闭过程中触发防夹功能后,滑移门反转距离应不小于100mm(若反转位置至全开位置小于100mm,则反转至全开位置);在自动开启过程中触发防夹功能后,滑移门应立即停止动作。
4.2.4背门防夹系统
4.2.4.1防夹区域
有防夹条:水平方向从背门全开位置到半锁位置形成的区域:垂直方向为背门左右两侧装有防夹条
QC/T1210-2024
区域(不包含距防夹条上、下端≤50mm区域)和背门下端区域(不包含距背门左、右边缘≤50mm区域)。
无防夹条:水平方向从背门全开位置到半锁位置形成的区域;垂直方向为背门下端区域(不包含距背门左、右边缘≤50mm区域)。
4.2.4.2防夹力
在防夹条区域背门防夹力应不大于50N:在底部区域背门防夹力应不大于150N.
4.2.4.3防夹反转距离
在自动开启或关闭过程中触发防夹后,背门应悬停或反向运动一定距离。
5试验方法
5.1车窗防夹功能试验方法
5.1.1防夹区域试验
在车窗顶部胶条或门洞胶条(无框车门)下边缘均匀选取三点作为测试位置(前、后车门测试点需能放置直径为200mm的测试棒),按图1所示,分别用直径为4mm的刚性测试棒,直径为100mm、刚度为(10±0.5)N/mm的测试棒,直径为200mm、刚度为(10±0.5)N/mm的测试棒在各测试点通过车窗伸出,测试棒轴线方向与车窗玻璃关闭方向垂直;车窗玻璃从最大开启位置自动上升,验证在车窗玻璃触碰测试棒后是否具备防夹功能,每个测试点测试3次。测试棒在整个测试期间相对于门框及车窗玻璃关闭方向的位置应保持不变。
图1车窗防夹区域测试图
5.1,2防夹力试验
使用防夹力测试设备在5.1.1规定的测试点进行防夹力测试,防夹力测试设备按图1测试点对应的玻璃上边缘位置安装完成后,操作车窗玻璃自动上升,每个测试点测试3次,取最大值作为最终测试结果。
5.1.3防夹反转距离试验
用长度测量装置测量每个防夹测试点的初始位置到防夹后反向运动停止位置的运动距离,测量方法应符合图2要求,测量方向与玻璃运动方向一致。
测量位置
1
2
3
说明
滑移门半锁位置
滑移门开启中间位置
济移门最大开启位置
测量位置
1
2
3
4
说明(角度可取整)
门1/5开启位置
背门2/5开启位置
青门3/5开启位置
青门4/5开白位置
QC/T1210-2024
图12尾门防夹反转距离测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