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昆昆曲曲《《牡牡丹丹亭亭》》的的文文学学改改编编研研究究
一一、、引引言言::经经典典文文本本与与戏戏曲曲改改编编的的互互动动性性
《牡丹亭》作为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自1598年问世以来,始终处于文学经典与舞台艺术的交
汇地带。这部以“情至”哲学为核心、突破生死界限的爱情传奇,在四百余年的传播史中经历了从案头文本到舞台表演、从文人
雅集到大众娱乐的多维度改编过程。昆曲作为承载《牡丹亭》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其改编实践不仅反映了戏曲艺术的发展规
律,更折射出不同时代文化语境对经典文本的阐释策略。本文将从文学本体特征、改编历史脉络、艺术转化机制、现代性重构
四个维度展开探讨,揭示《牡丹亭》改编现象背后的文化逻辑。
二二、、原原著著文文本本的的改改编编潜潜质质与与挑挑战战
((一一))叙叙事事结结构构的的双双重重性性
《牡丹亭》五十五出的庞大体制,既包含《闺塾》《惊梦》《寻梦》等抒情性极强的核心场次,也穿插着战争、官场等叙事性
情节。这种“抒情主体+情节框架”的复合结构,为改编者提供了选择性强调的可能。全本戏侧重情节完整性,折子戏则聚焦情
感高潮,这种天然的可拆分性使得《牡丹亭》成为戏曲改编的理想范本。
((二二))语语言言艺艺术术的的层层次次张张力力
汤显祖创造性地将骈俪文风与市井口语熔铸一炉,在《步步娇》《皂罗袍》等经典曲牌中达到文采与声律的极致平衡。但过于
精妙的文学性也成为改编障碍:工整的曲词要求演员具备高超的唱功,繁复的典故需要观众具备相应文化储备。如何在保留文
学韵味的同时增强舞台表现力,始终是改编者的核心命题。
((三三))哲哲学学内内涵涵的的时时代代隔隔阂阂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至情观,在晚明具有思想启蒙的先锋性,但在现代社会却面临价值重估。生死穿越的奇幻叙事、礼
教压抑的社会背景,都需要通过改编建立与当代观众的精神联结。这种文化转译的难度,恰恰构成改编创新的动力。
三三、、改改编编史史中中的的范范式式演演变变
((一一))明明清清时时期期的的文文人人化化改改编编((1600-1850))
吕玉绳、冯梦龙等同时代文人的改本,主要围绕音律规范与演出可行性展开。冯梦龙《风流梦》将原作删减至三十七出,通过
合并角色(如石道姑与癞头鼋)、简化支线(删去金国战争),形成更紧凑的叙事结构。这种改编折射出晚明戏曲从书斋文学
向舞台艺术的转向。
((二二))近近代代折折子子戏戏的的审审美美提提纯纯((1850-1949))
随着昆曲表演体系的成熟,《游园》《惊梦》《拾画》等折子戏逐渐脱离全本逻辑,发展出独立的审美范式。梅兰芳1923年
编演的《牡丹亭》精选八出,通过强化杜丽娘的心理独白(如新增【忒忒令】唱段),将表演重心从情节推进转向情感体验,
确立了“以歌舞演故事”的经典模式。
((三三))当当代代重重构构的的多多向向度度探探索索((1949-))
1.抢救性修复:1957年俞振飞、言慧珠的改编本恢复《冥判》《婚走》等冷门场次,尝试在保持昆曲本体的前提下增强戏
冲突。
2.实验性解构:2004年陈士争纽约版将全本五十五出浓缩为19小时连台戏,引入傩戏面具、傀儡戏等民俗元素,引发传统
与现代的激烈对话。
3.青春化转型: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2004)通过精简至二十七出、强化视觉美学(如苏绣戏服)、启用青年演员,
成功吸引新一代观众,票房突破百万人次。
四四、、改改编编策策略略的的艺艺术术转转化化机机制制
((一一))叙叙事事结结构构的的重重组组艺艺术术
成功的改编往往打破线性叙事,构建新的意义单元。王奉梅版《牡丹亭》将《离魂》与《婚走》并置,通过阴阳两界的空间并
置,强化生死轮回的哲学意味。这种“蒙太奇”式结构重组,既保持原著精神,又创造新的阐释空间。
((二二))人人物物形形象象的的重重塑塑维维度度
当代改编普遍加强柳梦梅的主体性。在江苏省昆院改编本中,《叫画》一折新增柳梦梅对画中人的心理剖析,使其从被动接
受者转为主动追寻者,呼应现代个体的主体意识。
((三三))表表演演程程式式的的创创新新实实验验
张军实景园林版《牡丹亭》突破镜框式舞台,利用朱家角课植园的移步换景特性,使观众在物理位移中体验时空转换。这种沉
浸式演出将戏曲的“写意性”推向极致,实现环境与表演的有机统一。
五五、、现现代代性性重重构构的的文文化化意意义义
((一一))性性别别话话语语的的当当代代阐阐释释
女性主义视角的改编着重解构原著中的权力关系。上海昆团《牡丹亭》在《诊祟》一折中,通过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电路设计软件:OrCAD二次开发_(5).OrCAD脚本语言基础.docx
- 变速器换挡叉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docx
- 四川省专升本计算机基础知识资料.pdf
- “挑战杯”竞赛课学术科技作品撰写指导.ppt
- 基于PLC的校园照明智能控制系统设计毕业设计(论文).doc VIP
- 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2024年单独招生考试职业技能(适应)测试大纲.pdf VIP
- 新人教必修三单元综合测试 Unit 3-5.doc VIP
- 鹿血多肽的制备、体内外免疫调节活性及其机制研究.pdf VIP
- 2022年政府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 数字政府的协同化分析.pdf VIP
- 2025年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完美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