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DB36_T 1964-2024 新型冠状病毒基因溯源技术规范.docx

DB36_T 1964-2024 新型冠状病毒基因溯源技术规范.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CS11.020

C05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T1964—2024

新型冠状病毒基因溯源技术规范

Genetictraceability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ARS-CoV-2

2024-05-23发布2024-11-01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I

DB36/T1964—2024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3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术语和定义 3

4样本采集 3

5样本运输与管理 4

6全基因组测序 5

7序列生成 6

8结果解读与溯源 6

参考文献 7

II

DB36/T1964—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

本文件由江西省卫生健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JX/TC037)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施勇、李健雄、刘师文、肖芳、徐刚、冉鑫、肖大瑾、周珺、张艳妮、刘晓庆、吴杨博文、王倩、邱伟华、熊英。

DB36/T1964—2024

3

新型冠状病毒基因溯源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新型冠状病毒基因溯源的样本采集、样本运输与管理、全基因组测序、序列生成、结果解读与溯源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承担新型冠状病毒基因溯源相关工作的机构开展基因溯源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9489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WS23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WS/T776农贸(集贸)市场新型冠状病毒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关于加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的通知赣卫科教发〔2009〕12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引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原体,为冠状病毒属的一个种。

3.2

全基因组测序wholegenomesequencing

对生物样本整个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获得完整的基因组信息。

3.3

基因溯源genetictraceability

利用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手段对生物样本的基因组序列进行进化分析,获得该生物样本的系统进化关系。

4样本采集

DB36/T1964—2024

4

4.1样本选取原则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和病例传播链关系,应选择核酸检测结果Ct值≤32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样本优先开展测序:

a)聚集性疫情的首代病例及流行病学关联的关键病例;

b)重症和死亡病例;

c)65岁以上年龄组病例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d)无基础性疾病的16~60岁人群出现严重疾病的病例;

e)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临床特征、流行特征发生异常变化的典型病例;

f)输入性病例、物品及相关环境阳性样本。

4.2样本类型

4.2.1病例应采集急性期呼吸道样本,包括上呼吸道样本(鼻咽拭子、口咽拭子等)或下呼吸道样本

(深咳痰液、肺泡灌洗液、支气管灌洗液、呼吸道吸取物等),重症病例宜优先采集下呼吸道样本。

4.2.2环境样本应采集物体表面样本或污水样本。

4.3采集方法及要求

4.3.1病例样本采集可参照《江西省疾控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手册》第二版的相关要求进行。

4.3.2同一病例应同时采集2份鼻咽拭子或口咽拭子放置在1个釆样管内,以提高病毒载量用于病毒基因组测序。

4.3.3环境样本采集可参照WS/T776的相关要求进行。

4.3.4宜采用非灭活病毒采样管进行采样。

4.3.5采样管应包装完好,并在有效期内。

5样本运输与管理

5.1运输要求

5.1.1非灭活病毒采样管采集的样本属于A类感染性物质,联合国编号为UN2814,包装参照世界卫生

组织《感染性物质运输规章指导》的PI620分类包装要求。

5.1.2环境样本属于B类感染性物质,联合国编号为UN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