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ICS65.020B30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159—2010代替DB37/T159-1992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2010-10-21发布2010-12-01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I
DB37/T159-2010
前言
本标准是对DB37/T159-1992《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的修订。
本标准根据当前产业发展需要和国家法规要求,对原标准的诸多条款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与DB37/T159-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棉花病害防治部分改为棉花主要病害防治部分。
——棉花主要病害与防治部分,增加了棉苗根病、棉苗叶病各病害的病菌类型、侵染途径;增加了苗期病害的农业防治措施;增加了温汤浸种内容,并修改了药剂拌种内容;增加了苗期病害化学防治内容;增加了棉花枯萎病的病原,细化了病害症状;增加了棉花枯萎病苗期分级标准;增加了棉花枯萎病防治原则、栽培措施防病和化学防治内容;增加了棉花黄萎病病原、症状分类;增加了棉铃病害与防治、棉花红叶茎枯病与防治、棉花缺素症与防治、棉花药害预防与补救措施;修改了棉花黄萎病药剂防治内容;删除了轻发病田轮作内容。
——棉花虫害防治部分,修改了棉花蚜虫防治方法;修改了棉铃虫防治指标、防治方法;修改了黄地老虎防治方法;修改了棉蓟马防治方法;修改了棉叶螨防治指标、防治方法;增加了烟粉虱测报与防治内容,棉盲蝽测报与防治内容;删除了玉米螟测报与防治内容。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归口单位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立瑞。
本标准主要修订人:魏毅、张学坤、夏晓明。
1
DB37/T159-2010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棉花主要病虫害防治对象、调查方法和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各棉区。
2棉花主要病害与防治
2.1棉花苗期主要病害与防治
2.1.1棉花苗期主要病害种类和危害
棉苗病害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以引起烂种、烂芽、烂根和茎基腐为主,形成病苗或死苗,造成弱苗迟发或缺苗断垅,占多数;另一类以为害幼苗叶片和茎为主,病菌侵染叶部,造成病斑,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导致棉苗迟发。
2.1.1.1棉苗根病
2.1.1.1.1棉苗立枯病
棉苗立枯病,又称烂根病、黑根病,主要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引起,且以AG4融合群为主,该菌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Fank)Donk。棉苗出土前,病原菌侵染种子造成烂种和烂芽,病种子多呈褐色软腐状,挤压流出黄褐色粘液。幼苗出土后,侵染幼苗,茎基部初现纵褐条纹,扩展绕茎一周,缢缩变细,造成茎基部腐烂或根腐烂,棉苗迅速失水但不倒伏(蜂腰状)。
2.1.1.1.2棉苗红腐病
棉苗红腐病由多种镰刀菌(Fusariumspp.)侵染所致,且以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为主。棉苗出土前感染造成烂种和烂芽。棉苗出土后感病,一般先侵入根尖,后扩展到全根和茎基部,病部变褐腐烂,土面以下受害嫩茎肥肿,后呈黑褐色干腐,俗称“大脚苗”。
2.1.1.1.3棉苗炭疽病
病原菌无性态为棉刺盘孢(ColletotrichumgossypiiSouthw.),有性态为棉小丛壳菌(Glomercellagossypii(Southw.)Edg.)。棉苗出土前感染可造成烂芽。出土后感染,棉苗近地面处产生红褐色梭形条斑,稍凹陷,潮湿时有红色粘稠物,茎部出现红褐色或暗黑长圆形病斑,中央凹陷,表皮破裂露出木质部,遇风易折。子叶受害,多在叶缘产生褐色半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真叶受害,初为黑色小型斑点,后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大斑。
2.1.1.2棉苗叶病
2.1.1.2.1棉花褐斑病
2
DB37/T159-2010
棉花褐斑病由棉小叶点霉(PhyllostictagossypinaEll.EtMart.)和马尔科夫叶点霉(P.malkoffiiBubak.)两种病原真菌引起。主要危害叶片,子叶染病,初生紫红色斑点,后扩大成褐色、边缘紫色、稍隆起的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多个病斑融合在一起形成大病斑,中间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中心易破碎脱落穿孔,严重的叶片脱落。真叶染病病斑圆形,黄褐色,边缘紫红色。
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DB37T 443-2010 无公害食品 短盖巨脂鲤养殖技术规程.docx
- DB37T 442-2010 无公害食品 刺参养殖技术规范 .docx
- DB37T 441-2010 无公害食品 草鱼池塘养成技术规程.docx
- DB37T 440-2010 无公害工厂化淡水养殖技术规范 .docx
- DB37T 439-2010 无公害食品 大菱鲆养殖技术规范.docx
- DB37T 438-2010 无公害池塘养鱼有机肥施用技术要求.docx
- DB37T 434-2017 水产养殖病害测报规程.docx
- DB37T 421-2010 海水鱼粉末配合饲料 .docx
- DB37T 419-2010 鲑鳟工厂化冷流水养殖操作规程 .docx
- DB37T 410-2010 淡水养殖配合饲料中草药添加剂使用技术要求.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