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16课自主赏析虞美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16课自主赏析虞美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7-

第16课自主赏析虞美人

在历史的那一端,间或几个帝王也拿起笔,写一些表现人物情感的合韵或不合韵的句子,自然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这就形成了一种格外独特而又悠久的文化——中国古代帝王文学。在帝王中,才气最高的要数李后主了。今日,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位南唐后主的词艺。

1.作家作品

李煜(937—978),南唐国君,961年至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元宗李璟之子,史称“南唐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东京。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作有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他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2.背景解读

当李煜满心哀愁地写下这首词时,他已经在北宋首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囚禁数年。此时,他那“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李煜《破阵子》)的南唐国土,也早已成了赵宋的州郡,自己又是寄人篱下的俘虏。虽然起初宋太祖并没有对他实行进一步的迫害,但那种因被囚禁多年而灰暗的心态,总会让他感到命运的凄惨。所以李煜在国破家亡之后即使做了长期被软禁的政治俘虏,也没有对新朝奴颜婢膝,没有唱过一句赞词,而更多的是对曾经故国的声声叹惋,乃至后来肯定程度的醒悟。

写这首词的时候,正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赐酒将他毒死。结局正如他之前预料的那样凄惨。

3.文化常识

【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例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字音识记

①玉砌(qì)②不堪(kān)

2.辨形组词

3.词语解释

(1)春花秋月何时了(了结,终止)

(2)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3)只是朱颜改(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4.名句默写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春花、秋月乃人间美景,为什么作者视之为无尽的苦恼?

提示:词的开头一句就极为沉痛。春花、秋月本是奇特的事物,可是词人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春花呀,秋月呀,什么时候才能终了呢?”词人这样见花落泪,对月难过,痛不欲生,是由于春花、秋月只会引起他对往事的追忆,而往事桩桩件件都会令人心碎。“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缩笔吞咽,放笔呼号。词人因偷生人间,历尽熬煎,感到这种非人的生活、苦痛的熬煎没有终点,而往日的一切又不堪回首,悲愁倍增。

2.后人总结说李煜的《虞美人》一词风格凄丽,这首词为何显得如此凄丽?

提示: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以及内心的巨大沉痛,绝格外人所能体会点滴。假如以亡国为分界线,对比李煜前后期的词作,我们能否可以这样说,是亡国的代价成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宏大词家?李煜后期的词,多折射出词人内心的亡国之痛,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境地豁达而深远。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1.课文主旨

在这首词中,词人以明净凝练、美丽清爽的语言,运用比方、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抒发了对故国的思念、对亡国的哀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绵绵无尽的愁绪。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起伏跌宕的笔法

词一开头就是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这是实景。接着是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突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小楼昨夜又东风”。于是登楼眺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作者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由此自然过渡到下片。一开头又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作者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比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终把这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何等真实而肤浅啊!

(2)鲜亮奇异的对比

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生动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猛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懊悔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终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个人的悲愁和无限的宇宙在对比中蓦然融为一体。

4.课文译释

如何鉴赏即事(景)抒怀诗

一、学问讲解

二、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9****187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天津卓蹊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IP属地天津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20102MADL1U0A9W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