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摘要
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水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量化其水汽和二氧化
碳(CO)通量对于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祁连山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的
2
重要水源保护区,青海云杉作为其主要建群种,在水源涵养、调节当地小气候、维
持生物多样性和森林固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以祁连山青海云杉
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2020年涡度相关系统实测数据计算水汽通量——蒸散发
(ET)和CO2通量——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总初级生产力(GPP)和
生态系统呼吸(R),以及表征水碳耦合的关键参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
e
(WUE),分析ET、NEE、GPP、R和WUE的变化特征;结合气象观测数据,利
eee
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增强回归树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ET和NEE、GPP、
R和WUE的环境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2018~2020年:
ee
(1)青海云杉林ET的日变化特征呈“单峰型”曲线,在中午12:00~14:00达
到最大值,且主要生长季(4~9月)的日变化幅度较大。从季节变化来看,ET呈先
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日ET最高值一般出现在6~8月之间,最低值出现在1月中旬。
各年日ET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6~4.84、0.04~4.40和0.05~4.27mm·d−1。4~9月ET
占到全年ET总量的74~84%。各年的ET总量分别为309.6、435.8和385.5mm·y−1,
与地区年降雨量(P)接近,表明由P提供的水资源大部分被青海云杉林的ET所消
耗。从环境响应分析结果来看,ET的主要影响因子依次为净辐射(Rn)、饱和水汽
压差(VPD)、气温(T)和10cm深度处土壤含水量(SWC),各因子均对ET产
a10
生促进作用,其中T主要通过对VPD产生作用进而对ET产生间接影响。
a
(2)青海云杉林NEE和GPP的日变化呈明显对称分布,表现为趋势相反的
“单峰型”变化曲线,峰值出现在12:00~14:00,日间为碳汇,夜间为碳源。Re的日
变化趋势较为平缓,日出前最低,日出后开始上升,在15:00~16:00达到峰值。从季
节变化来看,NEE、GPP和Re亦均呈“单峰型”曲线,年内变化趋势为:NEE先减
后增,GPP和R先增后减。NEE和GPP的变化幅度相似,峰值出现在7~8月之间,
e
Re的峰值出现在8月。各年NEE的日际变化范围分别为-10.51~1.09、-10.32~1.44和
-9.25~1.44gC·m−2·d−1,其中,4~9月为碳汇,其余月份为碳源。NEE各年总量分别
为-324.3、-524.4和-502.4gC·m−2·y−1,与相似生境针叶林生态系统相比,青海云杉
林的CO2吸收量较高,表明该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从环境响应分析结果
I
来看,R和土壤温度(T)为NEE和GPP的主要影响因子,二者分别对NEE和GPP
ns
产生抑制和促进作用,同时T还通过SWC对NEE产生间接抑制作用。R的主要
s80e
控制因子为T,R随T升高加速增长,同时T通过作用于SWC进而对R产生间
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