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操作及注意事项体位选择:应用穴位贴敷进行保健时,应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贴敷局部皮肤的准备:贴敷部位(穴位)常规消毒。贴药前,定准穴位后,通常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75%乙醇棉球行局部消毒。贴敷药物的固定:为了保证药物疗效的发挥,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防止药物移动或脱落。第30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贴敷时间:贴敷时间多依据选用的药物、体质情况而定,以贴敷者能够耐受为度。对于老年、小儿、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可以适当缩短。贴敷期间出现皮肤过敏,难以耐受的搔痒、疼痛感觉者应该立即终止贴敷。第31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关于穴位敷贴技术第1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概述—历史源流穴位敷贴技术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养生保健治病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将药物敷贴到人体特定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发挥调五脏、行气血、和阴阳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第2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概述—历史源流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有“蚖……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春秋战国时期,《灵枢·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第3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东汉《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劳损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神农本草经》“斑蝥,主恶疮,以其末和醋,涂布于痈疽,少顷发泡脓出,旋即揭出。”第4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参青、雄黄膏、五毒神膏等。唐·孙思邈在《孙真人海上方》中写道:“小儿夜哭最堪怜,彻夜无眠苦通煎,朱甲末儿脐上贴,悄悄清清自然安。”第5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宋《太平圣惠方》“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宋《圣济总录》“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明《普济方》“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涎和如泥,罨涌泉穴。”明《本草纲目》“治大腹水肿,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另外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脚心治疗小儿赤眼。第6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清朝是我国传统穴位敷贴疗法普遍应用和全面总结时期。这一疗法既见于官方著作,如政府组织撰写的《医宗金鉴》:采用葱白捣烂加麝香少许敷脐,加以冷热刺激,以治疗小便癃闭点滴难出之证;见于民间,如赵学敏的《串雅内编》和《串雅外编》二书,广泛收集了民间走方医的治疗经验,有不少穴位敷贴的验方。刊行于1805年的《急救广生集》(清·程鹏程纂辑,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我国第一部外治专书,汇集了清·嘉庆前千余年的外治经验,其中不乏穴位敷贴之法,仅以神阙一穴而言,就有何首乌贴脐中治自汗,五倍子贴脐治盗汗等。第7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外治之宗”吴师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著成《理瀹骈文》一书。书中每病治疗都以膏药薄贴为主,选择性地配以点、敷、熨、洗、搐、擦等多种外治法,且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推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统治百病”的论断。并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对内病外治的作用机理、制方遣药、具体运用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提出外治部位“当分十二经”,药物当置于“经络穴选………与针灸之取穴同一理”之论点。第8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概述—理论依据理同内治病从外入、由表达里,即有外治以应之,故先取其外。病由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能治内。内服汤药与穴位敷贴同样的通过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理瀹骈文》:“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第9页,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课件课件.ppt
- 电磁波的干涉和衍射.ppt
- 硫和氮的氧化物 (2)课件课件.ppt
- 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像诊断.ppt
-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PPT.ppt
-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ppt
- 眼缺血综合征.ppt
-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ppt
- 求职简历与求职信.ppt
- 结核病知识讲座.ppt
- 市科技局副局长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研讨发言材料.docx
-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开班式上的讲话1.docx
- 关于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工作方案.docx
- 市国资委党委书记学习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研讨发言材料.docx
- 在2025年作风建设专题“读书班”上的研讨发言材料(八项规定).docx
- 在县政府全体会议暨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4.docx
- 关于我市农村电商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 在某某区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安排部署会上的讲话.docx
- 市发改局党组书记在理论学习中心组会上学习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的研讨发言材料1.docx
- 商务局委员会(商务局)基层党组织“分类指导、争先进位”工作方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