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索引】
一、毫针刺法
二、灸法
三、拔罐法
四、其他针灸技术
一、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针尖
针身
针根
针柄
针尾
针尾:针柄的末端。是温针灸安置艾绒的部位
针柄:以铜丝或银丝将针的一端缠绕而成,是持针着力之处
针根:针柄与针身的交界处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是刺入人体的部位
针尖:针前端锋锐部分,又叫针芒,是刺入腧穴的前锋
长短规格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毫米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0.26
0.23
0.22
粗细规格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寸
0.5
1
1.5
2
2.5
3
4
5
毫米
15
25
40
50
65
75
10
125
1.5寸
40mm
1寸
25mm
3寸
75mm
临床常用针
原因刺伤血管
现象出血,皮肤肿胀、青紫
处理先冷敷,再热敷或轻轻按揉
预防注意手法适度,熟悉解剖
血
肿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行针和出针手法过重
现象出针后酸胀疼痛不适
处理局部热敷,灸治
预防注意手法适度
后遗感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针刺角度、深度不当
现象外伤性气胸多见:胸痛、胸闷、心慌,
重则呼吸困难,紫绀
处理轻:可镇咳,抗感染
重:胸腔穿刺抽气
预防熟悉解剖,手法正确
刺伤内脏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1、哪些病人或哪些状态不宜针刺?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针刺;
体质虚弱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取卧位;
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五)针刺注意事项
妇女妊娠三月内,下腹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妊娠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的腧穴均不宜针刺。
整个妊娠期三阴交、合谷、至阴、气海、关元等容易引起流产的腧穴均不宜针刺。
小儿囟门未闭合者不宜针刺头顶腧穴;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等部位的腧穴,不宜针刺。
2、哪些区域不宜针刺?
(五)针刺注意事项
胸部、腹部、背部、头部的腧穴因深处有重要内脏,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不可深刺;
眼区的睛明等腧穴,项部的风池等穴要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不宜提插,只能小幅度捻转。
3、哪些部位要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
(五)针刺注意事项
用特制的三棱形不锈钢针,刺破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已治疗疾病的方法,叫做三棱针法。古人称之为“刺血络”或“刺络”,现代称“放血疗法”。
操作方法:
点刺法
散刺法
刺络法
挑刺法
(一)、三棱针法
二、特种针具刺法
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叫皮肤针法。
操作方法:
循经叩刺
穴位叩刺
局部叩刺
(二)、皮肤诊法
二、特种针具刺法
耳针疗法
65
耳针疗法
概述:耳针是在耳廓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达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治疗范围较广,操作方便,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灵枢•五邪》篇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唐代《干金要方》有取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
历代医学文献也有介绍用针、灸、吸、按摩、耳道塞药、吹药等方法刺激耳廓以防治疾病,及以望、触耳廓诊断疾病的记载,并一直为很多医家所应用。这些说明,我国利用耳穴诊治疾病的历史已相当悠久。
耳针疗法
66
外耳廓表面图
耳针疗法
67
耳廓表面解剖
一、耳轮耳:廓卷曲的游
离部分
1.耳轮脚
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
2.耳轮尾
耳轮向下移行至耳垂的部分
3.耳轮结节
耳轮后上部的膨大部
4.对耳轮
与耳轮相对呈“Y”字型的隆
起部。包括对耳轮体、对耳轮
上脚、对耳轮下脚,三部分。
耳针疗法
68
三角窝
对耳轮上、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形
成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耳屏:耳廓前方呈瓣状的隆起部
屏上切迹:耳屏与耳轮之间的凹
陷。
对耳屏: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
瓣状隆起部。
屏间切迹:耳屏和对耳屏之间的
凹陷。
轮屏切迹: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
的凹陷处。
耳垂:耳廓下部无软骨的部分。
耳针疗法
69
耳甲
包括部分耳轮、对耳轮、对
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窝
以耳轮为界,分成耳甲艇、
耳甲腔两部分。
1.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
2.耳甲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