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届高三地理全套复习讲义 第18讲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docx

2025届高三地理全套复习讲义 第18讲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第18讲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知识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貌

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重力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关系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同时起作用,它们作用的结果往往交织在一起

2.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

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

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3.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如火山口湖、火山岛、火山锥等。

火山由火山口、岩浆通道和火山锥组成。岩浆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火山根据状态分:①活火山:至今仍然活跃;②休眠火山:很久没有喷发了;③死火山:完全不会再喷发了。

从地形上看:线状喷出形成宽广的岩熔高原;点状喷出往往形成锥状火山;火山口容易积水形成湖泊。

4.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5.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和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如基拉韦厄火山时常喷发,涌出的大量岩浆使岛屿面积不断扩大。

(2)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如喜马拉雅山脉。如青藏高原每年大约上升一厘米左右,高原抬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内力作用的形式

特点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水平运动)大陆漂移、断裂带或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岩浆活动

喷出地表的岩浆才直接参与塑造地表形态

火山锥;阻塞河道,形成湖泊(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口地区易形成火口湖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需地壳运动抬升至地表

知识点二、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

表现

影响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

①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形成岩石碎块或砂粒

②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①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

②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3.风化作用

(1)概念: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2)风化类型

①物理风化:指岩石机械破碎,化学成分没有显著变化。

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物理风化显著,昼夜温差越大,物理风化作用越强。

包括:a.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温差风化(热力风化);

b.岩石空隙中水的冻结与融化——冰劈作用;

c.岩石卸载(释重)——层裂;

d.岩石空隙中盐的结晶与潮解热力风化。

②化学风化:岩石在氧、二氧化碳、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分解,使其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如含铁矿物在水和空气的作用,氧化成褐色的氧化铁,在丹霞地貌中这种现象常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气结合成碳酸,能溶蚀石灰岩。

化学风化的方式可归纳为:a.溶解作用;b.水化作用;c.水解作用;d.碳酸盐化作用;e.氧化作用。

在干燥的环境中,以物理风化为主;在湿润的环境中,以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化学风化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

③生物风化:生物在生长、活动过程中对岩石的破坏过程。分为生物物理风化作用及生物化学风化作

文档评论(0)

hanjiangdudi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3月31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