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PAGE1
第7讲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25km以下的低层大气)
组成成分
占大气体积
作用
干洁空气
氮气
78%
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氧气
21%
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很少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也是温室气体,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
臭氧
极少
能够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
作用
水汽
很少,因时因地而异
水的相变产生云雾雨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同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
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三、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划分依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
2.各层特点及与人类关系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0C;大气密度大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气温上冷下热,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该层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先缓慢增加,30千米以上迅速增加;
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后为大气增温
臭氧为人类生存环境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航空飞行
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
气温上热下冷,大气平稳;水汽、杂质含量少,
高层大气
从平流层顶到3000千米
气温先降低后升高,在300千米的高空,可达10000C;大气密度非常小
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3.分析大气圈的防弹衣,遮阳伞,保温被的作用
防弹衣:致密的大气层消耗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物质减少对地球的伤害。
遮阳伞:大气中的水汽,尘埃和空气分子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几乎削弱一半),使得最终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大大减少,使得白天的温度不至于太高,尤其是大气圈中的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免遭辐射。
保温被:水汽,尘埃,CO2吸收并释放长波辐射使地表保持一定温度。
即学即练一
(一)广东省广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地理试卷
2023年8月29日,我国H公司新款手机正式上市,该款手机为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在没有地面网络信号的情况下,该款手机能够与距地36000千米的卫星直接相连,实现通话。完成下面小题。
1.距地36000千米卫星所处的环境特征是()
A.大气对流运动显著B.臭氧浓度较大
C.大气平流运动显著D.接近真空状态
2.该款手机的卫星通话功能主要应用于()
A.遥感监测B.汽车导航C.应急通讯D.溶洞勘探
(二)广东省广州市2022-2023学年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为减少近地轨道报废卫星对正常工作卫星的影响,科学家研制了离轨帆。卫星报废后,离轨帆展开,增加了卫星受到的阻力,加快了卫星减速降轨,使其在距地数百千米的大气层中开始销毁。下图示意卫星离轨帆。据此完成3~5题。
3.报废卫星对正常工作卫星造成的最严重危害是()
A.阻挡光照 B.干扰信息传输C.阻碍观察 D.增加撞击风险
4.加快报废卫星减速降轨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离轨帆受到的()
A.地球引力 B.太阳辐射C.空气阻力 D.天体撞击
5.报废卫星开始销毁于()
A.高层大气 B.平流层C.臭氧层 D.对流层
(三)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调地理试题
北京时间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于甘肃酒泉发射升空。下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在发射过程中()
A.气压一直在升高 B.气压经历降低—升高—降低—升高
C.气温一直在升高 D.气温经历降低—升高—降低—升高
7.火箭发射过程中经过的各大气层特点正确的是()
A.①—臭氧含量最大 B.②—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C.③—利于高空飞行 D.④—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四、逆温
1、逆温现象:正常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约下降0.6℃。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或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小于垂直递减率,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2.逆温的类型和成因
类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届高三地理全套复习讲义 第8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docx
- 2025届高三地理全套复习讲义 第10讲 气压带和风带.docx
- 2025届高三地理全套复习讲义 第9讲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docx
- 2025届高三地理全套复习讲义 第11讲 气候专题.docx
- 2025届高三地理全套复习讲义 第12讲 全球气候变暖.docx
- 2025届高三地理全套复习讲义 第13讲 常见的天气系统.docx
- 2025届高三地理全套复习讲义 第14讲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docx
- 2025届高三地理全套复习讲义 第15讲 河流的开发利用与湖泊.docx
- 2025届高三地理全套复习讲义 第16讲 海水的性质与洋流.docx
- 2025届高三地理全套复习讲义 第17讲 海—气相互作用和环流异常.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