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第四单元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本课通过四个子目(经济的进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小说与戏曲、科技)叙述明清经济与文化的概况,从而生疏明清社会经济、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明清社会经济、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生疏近代中国社会落后的经济、文化根源,培育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力量。

【时空观念】

通过《明清经济与文化》教科书和配套课件,生疏明清经济与文化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实证明清社会经济的特点及影响;从经济、文化角度理解明清社会经济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的缘由,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力量。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供应的有效信息,生疏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明清科技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培育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学问的力量。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生疏明清进步思想及科技文化反映了明清经济的富强特点,从古代传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培育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1.重点:明清经济的富强与进步思想及科技文化

2.难点:多角度生疏明清社会经济、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预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预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看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耕织图·耙耨》,是清康熙时命人在南宋同名图画基础上改绘而成的,描绘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右图是明清时期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家思考一下,明清时期经济进展的表现如何?又有哪些文化成就?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经济的进展与局限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指出明清时期经济进展的表现如何?

自主学习

1、农业: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拓,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从这段时间起,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猎取更多的收入。

2、手工业: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消灭了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类状况在清朝连续有所进展。

图片情境

材料情境

史料中这样描述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自由雇佣劳动的状况:

史料一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史料二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一些学者认为,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视频情境

播放视频——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自主学习

3、商业贸易: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富强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进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著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图片情境

材料情境

明末顾炎武编纂的《肇域志》,这样记载安徽南部徽州地区的经商习俗和商业精神:

新都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生疏者。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两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而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副者始分身而自为贾,故大贾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他俗习懒习赚,有贾无副,则贾不行。其数奇贩折,宁终身漂泊死,羞归对乡人也。男子冠、婚后,积岁家食者,则亲友笑之。妇女亦安其俗,而无陌头柳色之悔。

—《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这一时期经济进展的的局限所在?

自主学习

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5****764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