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无危害欺凌
共创无暴力校园
目录
致欺凌者的一封信
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学生欺凌主要包含以下五方面:
1.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他人身体或者恐吓威胁他人;
2.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他人人格尊严;
1.身体经常出现难以解释的伤口;
2.书包、文具、衣服等物品出现丢失或破损;
3.借以各种理由,要求请假在家休息,或者不想上学、迟到、旷课、逃学,家长陪伴到校后,害怕家长离开;
1.及时与老师沟通和确认情况,商议解决办法,注意不可言语过激,避免处理过程中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2.暂时放下其他事物,多多陪伴孩子,稳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无论孩子表现出哪种行为和状态,都要耐心陪伴。如果孩子不愿说出具体情况,也不要斥责其懦弱、没用,而是理解孩子,鼓励和等待孩子说出实情。
应对:遇到问题沉着应对,教会孩子坚强面对。
1、告诉孩子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保持镇静,不要惊慌。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有勇有谋地保护自己,争取找机会求救。
2、必要时,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
校园欺凌案例
陈某某(17周岁)与陈某乙(15周岁)均系柘城县某学校学生,二人为争“老大”相约打架。陈某某纠集马某甲、马某乙等20余人,陈某乙带领的李某等6人均持钢管、木棍、棍棒等,相约在柘城县某河边斗殴。在斗殴过程中,造成马某甲轻伤、马某乙轻微伤。
段某(男,16岁)系四川省某高中学校学生,因在学校被他人强行收取“保护费”,遂萌生了成立“地下学生会”收取“保护费”的念头。段某以保护自己和朋友为名,纠集在校学生、社会闲散青年共30余名,成立“地下学生会”。
2015年3月至6月,周某飞、卢某、刘某西、周某浪、刘某浪、牟某余等6人因沉迷网络,在无钱上网的情况下,共谋抢劫其他学生的财物。其后,6人多次采取语言威胁、持刀威胁、甩棍殴打、搜身等方式,在重庆3所中学附近及网吧周边抢劫过往学生的财物,严重危害了校园周边的安全。
某校十余名在校生结成团伙将同年级同学孙某某劫持到学校后院的一个小树林里轮流对其殴打并录像上传网络,造成原告人身伤害和精神伤害。该案件被浚县公安局新镇派出所认定为校园欺凌事件(寻衅滋事),并对相应的10名未成年被告分别做出了行政处罚决定。
校园欺凌案的影响
心理影响
焦虑与抑郁:受害者可能会长期处于紧张和恐惧中,导致焦虑和抑郁情绪。
自卑与孤独:欺凌会削弱受害者的自信心,使其感到孤立无援。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严重的欺凌可能导致受害者出现创伤后应激反应。
学业影响
学习成绩下降:受害者可能因为心理压力而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逃学与辍学:部分受害者可能因为害怕欺凌而选择逃学,甚至辍学。
身体健康
睡眠问题:受害者可能因为焦虑而失眠或做噩梦。
身体不适:长期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头痛、胃痛等身体症状。
社交影响
人际关系受损:受害者可能因为欺凌而失去朋友,变得孤僻。
信任危机:受害者可能对他人失去信任,难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拒绝校园欺凌
作为学生
1、保持镇定。
2、求救,上学和放学路上要尽量结伴而行,避免单独一人行走。
3、把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如遇危险情况一定要以自身安全为先,尽可能拖延或者先满足其要求,事后再向老师或家长报告。
作为受害学生家长
1、直接与孩子讨论。孩子会因羞耻尴尬不愿谈论要适时鼓励,让他们知道可以信任你,随时可以
得到你的协助。
2、及时与老师和学校沟通反馈具体情况,加强孩子的行为关注及心理疏导。
作为施暴学生家长
1、清楚地告诉孩子你不能容许这样的行为,决不能接受孩子“只是好玩”之类的理由。
2、安排一个有效而非暴力的惩罚。
3、增强对孩子活动的掌控,花时间陪孩子并为他们制定规范。
杜绝校园霸凌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家庭教育、完善学校制度、强化社会参与以及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感谢聆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