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以“反映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人与自然关系”为主题的征文:重生之境.docxVIP

以“反映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人与自然关系”为主题的征文:重生之境.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反映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人与自然关系”为主题的征文:

《重生之境》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无人机的镜头掠过七里海上空,万顷碧波间浮动的绿意如生命的浪潮,在天地间书写着文明的觉醒。这片承载着千年沧海桑田的古海岸湿地,曾因人类的贪婪而遍体鳞伤,如今却在科技与人文的交织中,谱写出人与自然共生的壮丽诗篇。

2015年的七里海,在卫星影像图上呈现出令人心悸的景象。水文专家李教授指着屏幕上支离破碎的水域,声音低沉如暮鼓:围垦如同抽丝剥茧,将湿地的生态系统层层撕裂。那时的芦苇在污水中腐烂,候鸟迁徙时只能掠过这片死海,老张的烟斗在暮色里明明灭灭,诉说着记忆中的伤痛。

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从未停止。自明清时期起,七里海的芦苇便被大规模砍伐,乾隆年间的《宁河县志》记载:芦苇之利,岁入千金。这种短视的开发模式,在20世纪中叶达到顶峰。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超过80%的湿地被开垦为农田,古老的牡蛎礁被碾碎作建筑材料,生物链遭受毁灭性打击。

生态危机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踵而至。1982年的生态调查报告显示,七里海的鸟类种类从182种锐减至97种,水质恶化导致鱼类绝迹。当最后一只东方白鹳振翅离去,湿地陷入了长达三十年的寂静。

2017年,一场史无前例的生态修复工程在七里海展开。80公里的干支渠开挖疏浚,2万余亩鱼池堤埝拆除,1.2万亩植被恢复,这些数字背后是人类对自然的深刻反思。正如《寂静的春天》警示的:当人类试图征服自然时,其实已经站在了文明的悬崖边。

科技成为修复的利器。无人机搭载的AI系统能精准识别非法活动,水质监测传感器实时预警蓝藻爆发,耐盐碱植物的引种让湿地重获生机。科研人员小林轻抚水草的动作,恰似在抚摸大地的脉搏。这些科技手段,让人类从生态破坏者转变为智慧守护者。

生态恢复的奇迹悄然发生。2023年的监测数据令人振奋:鸟类种类恢复至258种,麋鹿实现野化放养,全球唯一的白麋鹿现身湿地。当丹顶鹤在芦苇间起舞,东方白鹳在浅滩啄食,这些生命的跃动比任何数据都更有说服力。

如今的七里海,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游客在观鸟亭屏息凝望,孩子们的笔记本上画满候鸟的剪影,这种亲近自然的场景,印证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智慧。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片湿地得到了现代诠释。

生态红利持续释放。贝贝生态农场年接待游客45万人次,芦花里民宿将废弃水利站变为诗意栖息地,稻蟹混养模式让农民增收30%。这些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以实现双赢。正如《周易》所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文化传承赋予湿地新的灵魂。牡蛎礁博物馆的展板上,镌刻着湿地的前世今生;李白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的诗句,在芦苇荡中回响。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理念融合的方式,让保护行动超越了技术层面,升华为文明的觉醒。

暮色四合时,再次俯瞰七里海,无人机镜头里的湿地如翡翠般璀璨。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湖是大地的眼睛。七里海的重生告诉我们,当人类学会敬畏自然,湖水就会映出文明最温柔的倒影。这片湿地的密码,不在冰冷的数据里,而在老张的烟斗、小王的无人机、候鸟的翅膀上。它启示我们:修复从来不是对抗,而是用智慧与耐心,重新编织人与自然的经纬。当最后一抹晚霞沉入芦苇丛,我们仿佛听见湿地在低语——那是生命重新呼吸的声音。

文档评论(0)

182****77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