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足部经络穴位(足部保健) .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足部经络穴位(足部保健)

自古以来,人们对脚就相当重视,并做了深入的探讨。俗话:

“树枯根先竭,人老足先衰”中医根气学说认为:“人有四根,鼻为

苗窍之根,乳为宗气之根,耳为神机之根,脚为根中之根”耳乳鼻无

非是人体精气的三个集合点,而脚才是人体元精元气总的集合点,被

称之为根中之根,可见脚在人体的重要性。

人体十二条经络,有六条到达足部,几千年前的中医典籍中就已

把经络的走行衔接及与手足的密切关系论述得相当清楚,认为手足是

人体阴阳气血经脉会合联络的部位。《素问》中则说人体阴阳二气起

于足五趾之表里而足部的经络与手部的经络在人体躯干部相联拉,加

强了手足与身体其他部位的联系,根据中医整体理论,脏腑功能的病

理变化,通过经络反映于足,在足部进行按摩刺激,可以促进气血运

行,增强脏腑功能,调和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祛疾保健的效果。

足部六条经络分为三阴三阳,分别是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而脾与胃经,

肾与膀胱,肝与胆经分别互为表理,在生理功能上联系紧密,病理上

也可互相影响,治疗上亦可互相治疗。

一、足太阴脾经:起姆指内侧(隐白)沿赤白肉际过内踝前,沿

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中间上行,在内踝高点上8寸交厥阴肝经,再沿

大腿内侧前缘上行入腹,出体表后挟脐4寸上行止于腋下脾大包(第

六肋间隙)

1、隐白穴(井木穴):大趾甲根内侧角(同鼻反射区)

本穴最善于止血、子宫出血、月经过多、出鼻血皆可选用,另可

治消化不良,腹胀腹泄及鼻炎。

2、大都(荥火穴xing):大趾跖趾关节前赤白肉际凹陷处(同甲

状旁腺)

本穴为脾经母穴,因火能生土而脾属士,所以称为母穴,善治脾

虚大便无力,心中有火不思食,以及缺钙引起的腰痛及腿抽筋等。

3、太白(俞土穴):第一跖骨小头后赤白肉际(同胃反射区)

本穴是脾经原穴,为健脾之要穴,可补后天之本,增强体质,能

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又治因脾虚引起的腹胀,消化不良,同时本

穴还具备双向调整作用,按揉本穴既能止泻又可通便,而且可调节血

糖指数的升降。

4、公孙(络穴):太白后1寸。第一跖骨前下沿,赤白肉际。

(同十二指肠)

本穴可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本穴是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而

冲脉为妇科主脉,所以是治疗妇科诸症的要穴,如痛经、不育等。本

穴又为脾经络穴,而脾胃相表里故一穴可治脾胃两经之病,胃痛、胃

胀、胃下垂、胃经头痛(眉棱骨痛)按之皆可取效,另本穴还可治高

血压,手麻、腰痛、临床上配内关效果更佳。

5、商丘:内踝前下方凹陷处(同下身淋巴腺)

本穴最善消炎,可治踝关节痛,肠鸣腹胀,便秘腹泄及肺气不足

引起的咳喘。

6、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缘。

本穴乃生殖疾病专用穴位,又名女三里,功能活血止血,滋阴利

湿,是治疗妇科疾病的要穴,但凡妇科病,按之皆效,所以又被称为

妇科疾病的万灵丹,而男子按之,可提高性激素的分泌,主要治疗月

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症,增肥减肥,脚底肿胀,及手脚冰凉。

注:本穴与手上合谷穴同为流产穴,怀孕妇女禁按。

7、漏谷:三阴交上3寸。

8、地机:阴陵泉下3寸。本穴为治糖尿病首选。

9、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

本穴专祛湿毒,其他功效与三阴交相似,常与三阴交配合加强疗

效。

10、血海:髌骨内缘上2寸

本穴乃治血要穴,又为妇科常用穴,通治与血有关的疾病:贫血、

瘀血、出血、血不下行等,及因血热引起的皮肤骚痒,湿疹等皮肤病,

止痒时炙2分钟即效。

二、足阳明胃经:本经在下肢的循行路线是从大腿前下行,沿胫

骨前缘下行足背入第二趾外侧端的(厉兑)

1、厉兑:足二趾外趾甲角0.1寸。

本穴可安神,可治发热及足胫寒冷。

2、内庭:二三趾间缝纹端

主治牙痛、喉痛、发热、足背肿痛,还治口臭、大便燥结

3、陷谷:二三跖趾关节后凹陷

本穴健脾消水,和胃降逆,可治浮肿,足背肿痛,腹胀等。

4、冲阳:足背二三跖骨与楔骨之间,动脉搏动处。可治足痿无力、

胃痛、腹胀及头痛。

5、解溪:足背横纹中、两筋之间。本穴健脾化湿、清胃降逆、主

治头痛、胃痛,踝关节疼痛。

6、丰隆:外踝3点上8寸。

文档评论(0)

知行合一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喜欢音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