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 《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科举屡试不中原因分析.pdf

【】 《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科举屡试不中原因分析.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word】《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科举屡试不中原因分析

《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科举屡试不中原因

分析

第29卷第2期

Vol_29No.2

开封教育学院

JournalofKaifengInstituteofEducation

2009年6月20日

Jun.202009

《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科举屡试不中原因分析

王国昌

(开封教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是一个痴迷于科举而终被科举所误的封建社

会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他把做官看成是人生的唯一价值,认为按朝廷功令做举业是做官的唯一正途.他

做举业目标明确,动力十足,

其禀性又是那样执着谨严,但二十多年的屡试不中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误人害

人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马二;科举;屡试不中;原因

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09)02-0005-02

马静,字纯上,人称码二先生,浙江处州府生员,他是科

举考试的虔诚信徒,一生醉心于举业,尽管屡试不巾,功名无

分,但却依旧沉迷于其中而不自觉,把选批闱墨当作终身事

业,指引别人步其后尘,其受科举制度毒害之深,已经到了不

可救药的地步.当他听说蘧公孙”不曾致力于举业”,当下便

交浅言深,倾筐倒箧地开导这位才只有一面之交的朋友:

…举业’二字,是从古至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

秋的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

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到本朝,用文章

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

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

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他的宣讲,精辟地道出了选拔

功令对知识分子所起的指挥棒作用,一语道破天机,做举业

就是为了做官,只要能做官,朝廷叫做什么样的举业,就做什

么样的举业.至于这举业是否科学,是否合理,他是根本不去

想的.他把做官看成人生的唯一价值,而按朝廷功令做举业,

则是做官的唯一正途.所以他与匡超人也是初次相见就诚心

诚意地进行规劝:”你如今回去奉事父母,总以文章举业为

主,不要说算命,举业是下等,就是教馆,作幕都不是个了局.

只是有本事进了举,中举人进士,即可荣宗耀祖,这就是

《孝经》h所说的’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自身也不得受苦.”

马二先生与那弄虚作假的科场骗子,装腔作势的八股选家

不同,他是一个受科举制度毒害至深的正宗代表.自己深受

其害而不知,毫无怨艾,对科举制度的”至高无上”大加赞赏,

真心诚意,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影响别人,十分虔诚,十二分执

着,好像只要能引导别人走上科举道路,也算是自己对科举

事业的一大贡献.殊不知其善心变成了恶毒,助人却成了毁

人.马二先生的这种作为更能给人以震撼,也更能让人看到

科举制度的吃人本质.科举的罪恶更在于把好人变成了坏

人,把善人变成了”吃人”之人,而且让这”吃人”者心安理

得的认为自己在做着感化众生,公德无量的善事,从而大大

增强了文章的批判深度.马二先生正是这种形象的典型代

表,其思想言行具有普遍的代表性意义.针砭马二先生就是

针砭了八股科举制度本身,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批判性.

然而让人不解的是,马二先生这样一位痴心科举,执着

于研读八股文章,有理论,有实践的科举士子,按理说应该是

高中榜首,仕途发达,可是他二十几年数次考举却屡试不中,

名落孙山,总让人觉得不合常情常理,但细细品味,究其原

因,我们不难发现,马二先生的屡试不中是有其客观原因和

主观因素的.

,强调理法,不懂揣摩

马二先生与蘧公孙初次见面,便大谈其作文原则:”文

章总以理法为主.任他风气变,理法总是不变.”他看过匡超

人的文章,便点评道:”文章才气是有,只是理法欠些.”“将文

章按在桌上,拿笔点着,从头至尾,讲了许多虚实,反正,吞

吐,含蓄之法与他.”马二先生强调理法本来也无可厚非,但

他没有把握住做文章的”关键”:不懂揣摩.靠八股文起家的

高翰林曾在”高谈龙虎榜”时得意洋洋的向”万中书”等人传

授秘诀:”老先生,’揣摩’二字,就是这举业的金针了.”“若是

不知道揣摩,就是圣人,也是不中的.”“那马纯上讲的举业,

只算得些门面话,其实,此中的奥妙他全然不知.他就做三百

年的秀才,考二百个案首,进了大场总是没用的.”高翰林不

愧科场老手,把准了科举的”脉”,”摩元得元,摩魁得魁”,要

想写出”高水平”的应举文章,就要揣摩好当代八股文的”风

气”.不同

文档评论(0)

飞龙在天露呃呃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