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初中重要公式归纳
凸透镜成像规律小结:
物距(u)
像的正倒
像的大小
像的虚实
像的位置
像距(v)
应用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v2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2f
测焦距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2f
投影仪
u=f
不成像
手电筒发平行光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透镜同侧
放大镜
当成实像时:
物距与像距
像的正倒
像的大小
像的虚实
应用
uv
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
u=V
倒立
等大
实像
测焦距
uv
倒立
放大
实像
投影仪
推论:
①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②实像都倒立,虚像都正立。
③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0(即像的大小与像距成正比,与物距成反比)
液体、固体的压力和压强的计算
1、液体对容器的压力和压强:
先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强(P=p液gh),再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力(F压=P·S)。
2、固体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
先计算固体对桌面的压力(F=G+G),
再计算固体对桌面的压强
柱体(如砖块)对水平面的压强
P柱=P柱·g·h柱
注: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只与柱体自身的密度高度有关;与重力、底面积无关。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与容器的形状有关
SSS
S
S
容器形状
①柱形
②上大下小
③上小下大
结论:比较压力和重力大小
F蛋=G液
F压G液
F压G液
技巧:液体对柱形容器底部的压力
(图中N为支持力)
图1F1=G液+G
图2F2=G液+G
图3G
F3=G液+G-N
图
F4=G液+G-F
图5
Fs=G液+G+F
上图中:容器对桌面的压力
F=F?=F?=G+G液+G物;F?=G+G液+G物-F;F?=G+G液+G物+F
浮力的计算方法
1、称重法(已知弹簧秤时用):F浮=Gm-F水中示数
2、二力平衡法(已知漂浮、悬浮时用):F浮=G物
3、公式法(已知Vn时用):Fs=pmgV排
4、受力分析法(受多个力时用):步一、受力分析,步二、列式子求解。
沉与浮的判定方法
1、比较p物P液(优先选择)
(1)p物P液,漂浮
(2)p物液,悬浮
(3)p物p液,沉底
2、比较F浮G物
(1)F浮G物,上浮中(非平衡态,当静止时浮力等于重力)
(2)F浮三G物,漂浮或悬浮
(3)F浮G物,下沉中(非平衡态,当静止时还将受支持力)
杠杆平衡原理
1、定义: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公式:FiL=F?L微信公众号:初中生家长F?:使杠杆转动的力,即动力;
F?: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即阻力;
L: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动力臂;
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阻力臂注:①动力和阻力都是杠杆受到的力。
②力臂的长度不一定等于杆的长度。
③最小力的画法:首先找到离支点最远的点,此两点的连线即为最长的动力臂,最后作该连线的垂线,垂线就是最小力的方向。
功和功率的计算
①W=F·S或W=P·t
注:S含义:指受力物体在沿力方向上的路程。如W有=G物·S物,W总=Fm·S绳
注:V含义:指受力物体运动的速度。如Pm=F绝·V
P=F·V经常用于汽车问题,变形后用来计算牵引力,此时燃料燃烧的热量
1、Q=mq(q
2、Q=Vq(q
的单位是J/Kg)的单位是J/m3)
吸热、放热公式
Q=cm△t其中△t=|1初-t未|
效率汇总
1、火炉效率
Q有=Q水吸=cm△tQ总=Q燃料=mq或vq
2、发动机效率
W有=W牵引力=F牵·S车或P发·tQ总=Q燃料=mq或vq
3、电热效率(电水壶烧水的效率)Q有=Q水吸=cm△t
Qe=Q电热=I2Rt或或UIt
4、机械效率题型归纳
1)滑轮组:空气中竖直方向提升货物。如图
(不计绳重及滑轮及滑轮与绳子摩擦才成立)
②S绳=nS物,V绳=nV物(任何情况都成立)
③W有=G物·S物W总=F绳·S绳
注:①即使不知道S物也能算出效率,所以效率与距离无关。
②F绳不一定能用公式①来表示。
2)滑轮组:在水中竖直方向提升货物。如图
(n=3)
(n=2)
①)(不计绳重及滑轮及滑轮与绳摩擦才成立)
②S绳=nS物,V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