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31课时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以及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___
【学习目标】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重点难点】
1.十月革命的背景、意义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探索和影响
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过程、意义
【知识链接】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9课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答法等
【导学流程】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经济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政治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阶级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思想
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组织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2.形成: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建立了布尔什维克党,其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理论
(1)帝国主义理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2)俄国国情: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一国胜利论(核心):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夺权方式: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过程
[概念]《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发表的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和俄国工人阶级制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和计划,提出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经济步骤等。
2.结果: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拓展]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以大城市为中心;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胜利;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
3.意义
(1)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2)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图示]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夏)
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目的
最初是为了赢得战争胜利,后来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作用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
背景
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内容
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作用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图解历史]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3.苏联模式(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
(1)概况
(2)评价
①积极性: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②消极性: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深化]苏联模式的成因
(1)历史传统:苏联存在大量农奴制残余;专制主义根深蒂固。
(2)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3)政治形势: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
(4)经济形势(根本原因):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加快推进工业化现实要求。
[点拨]列宁和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同方式
(1)列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斯大林单纯利用行政手段,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过渡,造成农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
四、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电子测量技术(第5版)全套PPT课件.pptx
- QGDW 1152.2-2014- 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 第2部分:直流系统.pdf VIP
- 中小学学三年发展规划(2025-2028).docx VIP
- J-T-G- 5120-2021 公路桥涵养护规范(正式版).docx VIP
- 建筑工程图集 20CJ95-1:装配式保温楼地面建筑构造——FD干式地暖系统.pdf VIP
- 3 电子银行_纵横商务汉语 中级阅读2.pptx VIP
- 阿那亚品牌手册.pdf VIP
- 二氧化碳气瓶瓶阀爆破片爆破浅析 .docx VIP
- 隧道二衬施工缝缺陷处理方案.docx VIP
- 2025年秋学期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进度表.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