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中历史2025届高考中国古代史通史核心考点.doc

高中历史2025届高考中国古代史通史核心考点.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1

PAGE0

中国古代史通史核心考点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多元性

地域分布广泛、不同地域有不同特征

一体性

中原核心、交流交融

延续性

各地文明相继传承,如龙山文化传承大汶口文化

本土性

中华文明是原生文明

2、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特点

地域分布

分布更广

社会组织

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手工业

黑陶和玉器发达

生产工具

主要使用石器并兼有少量小型铜器,处于铜石并用阶段

建筑遗存

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社会关系

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导致贫富分化,氏族社会逐渐瓦解

3、中国早期国家的特点

政治上

王权与神权、政权与族权(血缘)相结合;原始民主遗存对王权有制约作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经济上

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土地国有、集体劳作;青铜时代、工商食官

文化上

礼乐文化、早期“民本”思想萌芽、早期文化心理认同

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

1、秦朝统一历史意义

国家版图上

初步奠定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政治制度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民族关系上

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2、秦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三公九卿制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和军务;九卿分掌具体事务

郡县制

在全国推广,地方设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文书制度

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

选官与考核

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

法律制度

颁行秦律,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赋役制度

秦简有“口赋”或“户赋”的记载。主要包括田赋和人头税等,徭役繁重

基层治理

编制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县下设乡和里,基层形成乡里制度;建立什伍组织,相互监督

民族关系

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3、“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表现

(1)政治

中央

从三公九卿制到中外朝制度、尚书台制度

地方

从郡县制到郡国并行制

选官制度

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到察举制、征辟制

监察制度

从御史制度到刺史制度

(2)经济

汉武帝的经济措施

盐铁官营、酒类专卖,改革币制,均输平准,编户齐民等

田庄经济

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规模大、经营范围广、自给自足

(3)文化:从抑制儒学到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4)对外关系:丝绸之路:促进西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往来,远至欧洲,影响世界。

(5)民族关系:通过设置管理机构、和亲、战争和屯边等措施,加强对边疆的治理。

(6)社会治理:从《秦律》到《汉律》,乡里、什伍制度;编户齐民制度;以孝治国等。

4、秦汉时期的科技发展

医药

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东汉华佗创制“麻沸散”“五禽戏”、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

数学

西汉《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造纸术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构与繁荣——魏晋隋唐时期

1、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①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②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政局动荡,民族矛盾严重。

③内迁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文化认同进一步加强。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⑤实质:汉化为主,从社会发展角度——封建化;从社会生产角度——农耕化。

(2)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

①民族政策开明进步,“怀柔”为主;措施灵活,方式多样。

②周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并陆续归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2、三国至隋唐时期区域开发的影响

经济重心

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

政治重心

经济重心转移引发政治中心向东转移

文化教育

南方开放引发文化中心逐渐南移

民族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3、三国至隋唐时期有哪些制度创新

(1)选官制度:曹魏时期创建的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和发展了科举制。

(2)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三省制的雏形,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3)赋税制度: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后期租庸调制逐渐被两税法所取代。

4、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

思想

魏晋南北朝——儒学、道教、佛教在相互影响和吸收中发展,佛教渐趋本土化;隋朝——儒学家提出“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鹿哥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中小学幼儿教育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