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
PAGE
1-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
关于网络暴力的议论文写作精选7
学号:
姓名: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关于网络暴力的议论文写作精选7
摘要:网络暴力是一种新型的暴力形式,它以网络为载体,通过网络传播对他人进行言语或行为上的攻击和侮辱。本文首先阐述了网络暴力的概念和特征,然后分析了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接着探讨了网络暴力的防治策略。最后,本文提出了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完善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公民网络素养等措施,以期为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前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网络暴力现象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暴力的研究,揭示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构建和谐网络环境提供理论支持。
一、网络暴力的概念与特征
1.1网络暴力的定义
网络暴力,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其定义涉及多个维度。首先,网络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侮辱、诽谤、恐吓等行为,这种行为往往具有匿名性、隐蔽性和广泛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网络暴力事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例如,2018年,某知名艺人因网络暴力事件导致抑郁,不得不暂时退出公众视野。
其次,网络暴力的主体多样,既包括普通网民,也包括网络水军、黑客等。这些施暴者往往利用网络匿名性,肆无忌惮地对受害者进行攻击。据《2019年中国网络暴力研究报告》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曾遭遇过网络暴力,其中,女性受害者占比更高。例如,某知名女作家因在网络上发表观点,遭到大量网友恶意攻击,甚至有人对她进行人肉搜索,导致其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最后,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网络辱骂、人肉搜索、网络欺诈、网络恐吓等。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受害者的名誉、隐私和人身安全,还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心理创伤。据《2020年中国网络暴力现状调查报告》显示,网络暴力事件中,约60%的受害者表示遭受过网络辱骂,约40%的受害者遭遇过人肉搜索。例如,某中学生因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遭到网友人肉搜索,其个人信息被公开,家庭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导致其精神崩溃。
综上所述,网络暴力作为一种新型暴力形式,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它不仅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还扰乱了网络秩序,破坏了社会和谐。因此,加强对网络暴力的研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维护网络空间清朗、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1.2网络暴力的特征
(1)网络暴力的匿名性是其显著特征之一。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轻易地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匿名身份对他人进行攻击。这种匿名性使得施暴者无需承担法律责任,从而助长了网络暴力的发生。据《2019年中国网络暴力研究报告》显示,超过90%的网络暴力事件中,施暴者使用了匿名身份。例如,某知名歌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新歌,却遭到大量匿名网友的恶意评论和人身攻击,严重影响了其声誉。
(2)网络暴力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网络暴力事件一旦发生,往往迅速在网络上发酵,短时间内波及大量网民。据《2020年中国网络暴力现状调查报告》显示,网络暴力事件平均传播时间仅为2.5小时,影响范围可达数百万网民。例如,某明星因涉嫌违法行为被曝光后,短短几天内,其个人信息和负面新闻被大量转发,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3)网络暴力的伤害具有持续性。与传统的暴力行为不同,网络暴力事件一旦发生,其影响往往持续存在。受害者可能在网络上遭受长期攻击,其名誉、隐私和人身安全受到持续威胁。据《2018年中国网络暴力受害者调查报告》显示,超过70%的网络暴力受害者表示,他们遭受的网络暴力持续了3个月以上。例如,某知名博主因在网络上发表观点,遭到持续的网络攻击,其生活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导致其家庭破裂。
此外,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难以有效维权。一方面,网络暴力的证据难以收集,受害者难以证明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另一方面,网络暴力的施暴者往往利用技术手段隐藏身份,使得受害者难以找到施暴者。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网络暴力事件的持续发生和蔓延。因此,加强对网络暴力的研究和治理,对于维护网络空间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1.3网络暴力的分类
(1)按照攻击手段分类,网络暴力可分为言语攻击和网络欺诈。言语攻击主要包括辱骂、嘲讽、诽谤等,这种攻击方式直接对受害者的心理造成伤害。例如,某知名人士在社交媒体上遭到大量恶意评论,被指责为“无耻”、“虚伪”等,严重影响了其形象。网络欺诈则涉及网络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数字电路二位数值比较器.docx
- 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2).docx
- 停车场空位显示PLC控制系统设计--课程设计.docx
-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docx
-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牛头刨床说明书.docx
- 会计手工课程设计.docx
- 个人工作思路范文(员工工作计划思路模板10).docx
- 2020年大学生毕业论文答辩自述范文.docx
- 中国语言文学论文范文3.docx
- XXX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ocx
-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二整本书阅读课件.ppt
- 中考语文复习积累与运用课件.ppt
- 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二)课件.ppt
- 四川省2015届理科综合试题48套第12套.pdf
- 【课件】战争与和平—美术作品反映战争+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美术湘美版(2019)美术鉴赏.pptx
- 【课件】青春牢筑国家安全防线 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中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班会.pptx
- 【课件】原始人的创造+课件高中美术湘美版(2019)美术鉴赏.pptx
- 上海证券-美容护理行业周报:流量加快去中心化,强运营头部品牌影响较小 -2024-.pdf
- T_CSEIA 1005—2023_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治理要求.pdf
- T_CDSA 504.16-2023_急流救援技术培训与考核要求.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