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商代江西的农业经济与文明.pdf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商代江西的农业经济与文明

现代意义上的农业是农、林、牧、副、渔业等五个生产部门,而古代的农业仅指种

植业,一般称为狭义的农业,我们在本文中谈的农业就是这种意义上的农业,即利用植物

的自然再生产过程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门类。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首先

要解决吃饭问题,要解决吃饭问题,就得发展农业。我国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国家,

从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发展,都是以农业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为前提。正

如恩格斯所云: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1)《论语》云:禹、

稷躬稼而有天下,说明古代的部族首领只有重视农业生产,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民以

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这些都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状况的极好概括。农业是商代先

民的社会经济基础部门,也是构成当时社会经济的主体,是人们衣食的主要来源。吴城文

化是一支以经营农业为主业的商代文化,吴城先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已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水

平,在农业生产工具方面颇有创造,发明了一批适合于南方水田稻作农业生产的农具,并

在当时率先使用青铜农具,对当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本文试从农

业生态环境、农业起源、生产工具、农作物种类、农业经济模式与文明进程等几个方面加

以分析,试图找出江西古代文明起源的社会经济基础。一、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

农业生态环境是指植物新陈代谢所依赖的气温、日照、雨量、地貌、土壤等气候、地理条

件。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历史上,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的能力比较差,对自然力的依赖比较强,所以,生态环境的优劣,对农业起源的发展起着

相当重要乃至决定性的制约作用。鄱赣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交接部的长江南岸,位于

北纬24°29′14″-30°4′41″,东经113°34′36″-118°28′58″之间,现在属亚热

带季风气候,平均年降雨量在1000-1200毫米左右,湿度大,气温高,无霜期长,一月份

气温在0℃上下,七月可高达30℃以上,平均气温高于15℃的持续日为175天左右

(2),丰富的热量资源和水资源为水稻等喜暖作物的栽培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

关于这一地区商周时期的气候状况,史书缺如。竺可桢对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进

行研究后指出,夏、商时期,华北地区的气候跟现代有差别,年平均气温比现在略高

2℃(3)。近年来,自然科学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华北地区出土的动物骨骼

种类鉴定和对植物及其花粉孢子的分析测试,其结果正好与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成果相一致

(4)。这一成果同样适用于赣鄱地区的古气候研究,也就是说,这一地区在商周时

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约高2℃。自然科学工作者认为,某一区域年平均气温下降2℃,

就等于将该地向北推移200-300公里,相反,若上升2℃就等于将该地向南推移200-300

公里(5)。据此,在商周时期,华北地区的气候应该与今天的长江中游地区差不多,

属亚热带气候;依此类推,赣鄱地区商代的气候就大致与现在珠江流域相近。新中国的考

古资料印证了这一推断:地处长江下游、杭州弯附近的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中的出土

物,经孢粉分析推测,这里曾生长着茂密的亚热带绿叶阔叶林,主要树种有樟树、枫香、

木考、青岗、山毛榉等,林下地被层发育,蕨类植物繁盛,有石松、卷柏、水犀骨、瓶尔

小草,树上缠绕着狭叶海金沙。海金沙现在只分布于广东、台湾、马来西亚群岛、泰国、

印度、缅甸等地(6)。根据对上海崧泽遗址的孢粉分析研究,在公元前三千纪时,

长江下游的气温比现在高1-2℃(7),这种湿热的气候条件适宜于南方以水稻种植为

主的农业生产。赣鄱地区地理条件优越,三面环山,北靠长江,形成了一个向北开口

的巨大盆地,发源于周围山地赣、信、抚、修、袁等五大水系穿过盆地,汇入鄱阳湖,流

入长江,在盆地中部构成了一个发达的向心式水系,河流众多,水网密布,湖沼星罗棋布。

鄱阳湖在当时称彭蠡泽,在都昌松门山以北,松门山以南的湖区地势低缓,河沼湖泊密布,

是一望无际的平原。盆地的中部、北部、地势平缓,土地为黄壤或红壤,有机质含量可达

5%-10%,天然肥力较高,灌溉便利,是理想的农耕之地。《尚书·禹贡》在评述九州土壤

条件中,把荆州的土地列为下下等,扬州为下中等,皆为涂泥之地。其实,这种划分并不

科学,是其作者对南方的土壤缺乏认识的偏见。因为当时南方气候温暖湿润,种植水稻,

一年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田中蓄水,这就是所谓的涂泥之地,对种植旱地作物来说,

确实不宜,将其归为下下等。南方的耕作方式与北方通行的旱

文档评论(0)

千帆起航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