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颈椎后凸的理性认识与临床诊治2025 .pdf

颈椎后凸的理性认识与临床诊治2025 .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颈椎后凸的理性认识与临床诊治2025

颈椎的解剖结构复杂,多种原因可引起颈椎序列发异常。随着电子产品

的广泛使用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颈椎后凸的发率呈上升趋势

⑴。严重的颈椎后凸畸形会影响个体的颈椎整体功能及活质量,同时

伴有后凸畸形的颈椎疾病患者的手术获益更低⑵。然而,目前对颈椎后

凸的界定、类型的区分和临床干预方法的选择等均存在较多争议。本文在

回顾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浅谈对颈椎后凸的理

论认知和临床诊治思考。

一、理性认识颈椎后凸临床概念

在传统认知中,下颈椎在矢状面上的前凸是一种正常解剖形态,对维持头

部的正常位置和脊柱整体的力学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颈椎后凸在无

颈椎疾病症状人群中并不少见,既往文献报道,高达73%的无症状人群的

颈椎为“非前凸”状态⑶。我们团队前期研究结果提示,在我国无颈椎

疾病症状的人群中,1/6存在颈椎后凸状态⑷。这一比例在欧美人群中

可能更高⑸,且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颈椎后凸的整体发率呈逐年

上升趋势E6]O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提出“理性颈椎后凸”的概念,

以便于学术交流与临床认知。参考现有文献,对于无明显病因、无明确不

适主诉、颈椎理功能良好,且影像学评估不伴整体失平衡的颈椎后凸状

态,可界定为“理性颈椎后凸”;既往研究结果证实理性颈椎后凸可

出现于不同年龄个体,在年轻女性中相对多见E6]O颈椎后凸畸形发机

制可大体分为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导致颈椎后方张力带结构破坏或伸肌

功能减弱、颈椎前柱支撑功能的不足或丢失、颈椎发适应性的曲度重塑

等。颈椎后凸畸形的病因可初步归纳为以下6类[7]:(1)医源性因素:

在颈椎后路术后,后部结构破坏及轴向应力前移可导致前柱持续高负荷状

态⑻,韧带复合体破坏导致张力带结构丢失,由此造成的后凸畸形约占

所有患者的10%~20%91。]。此外,前路手术融合失败、假关节形成或

手术方式不当等也可继发后凸畸形。(2)退变性因素:椎间盘退变致前

柱支撑功能丧失,椎间隙发前低后高形态改变,导致轴向应力异常加载

于前柱,加速局部力矩失衡和曲度重塑;颈部伸肌群的萎缩、功能退化会

进一步加重物力学异常。(3)创伤性因素:上颈椎骨折脱位或下颈椎

前后柱损伤可破坏颈椎序列稳定性及力学平衡,导致继发性颈椎后凸;颈

椎创伤后未获得良好复位的患者,易因骨性结构异常愈合引发畸形。(4)

先天性因素:先天性半椎体、分节障碍(如Klippel-Feil综合征)等可直

接导致颈椎结构异常;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软骨发育不良等遗传

性疾病则通过椎体骨软化或结构异常间接促进后凸发。(5)感染肿瘤

性疾病:脊柱结核、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等感染性疾病破坏椎体结构,肿瘤

侵袭或病理性骨折亦可导致支撑功能丧失;转移性肿瘤压迫或放疗后骨坏

死进一步加剧畸形风险。(6)系统性炎症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因椎间

盘-韧带骨化使颈椎僵硬于后凸位;类风湿关节炎通过寰枢椎半脱位及韧带

松弛引发力学失衡。轻度颈椎后凸患者多表现为颈部疼痛不适,重度颈椎

后凸畸形可导致头部难以保持直立、无法平视、吞咽功能障碍,甚至椎体

脱位,与后凸角度大小及整体平衡状态存在明确相关性E11-12]O颈椎后凸

患者还可能伴有神经根或脊髓功能障碍,出现明显神经损伤表现,后凸畸

形引发的“弓弦效应”会加重脊髓腹侧压迫、增加脊髓纵向张力和脊髓内

压力,从而加重神经功能障碍口*14]。

二、颈椎后凸影像学评价标准尚未统一

在颈椎后凸畸形的评价体系中,颈椎正侧位X线片、颈椎过屈过伸位X

线片、脊柱全长X线片、CT、MRI等检查均非常重要。在颈椎后凸畸形

的不同阶段,颈椎正侧位X线片可发现椎间隙前低后高的形态变化,后凸

顶椎周围椎体异常旋转、前缘骨赘增及椎体楔形变,后方可见关节突关

节分离、融合。MRI可观察脊髓受压部位及因素,受压程度常常在顶椎层

面或顶椎下位椎间隙层面最重。颈椎矢状面C2〜7Cbb角是目前临床最常

用的后凸程度评价参数,Harrisn后切线法具有数值准确、一致性高的

优势,也是临床可选择的评价方法。目前尚无公认的颈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昊天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自由职业者。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