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摘要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人类的高强度活动极大程度地破坏了生态系统
的结构与功能,对区域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通过建立景观生态风险指
数模型能够直观展示出区域风险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并由此判断用地类型的改变对
生态系统造成的扰动大小,是在宏观尺度上开展生态学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
本研究选定位于泛长三角腹地的池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地形梯度效应深入探究
该研究区内景观格局和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异特征,对于制定旅游城市生态风险规避措
施和未来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动态度分析,实现
对样本区域内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其次,借助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风险模型来展示
景观分布和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情况;同时,利用地形位指数强化对地貌特征的描述,
再叠加计算分布指数,探究地形因子与景观格局和生态风险的响应机制,旨在为研究
区后期制定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策略提供有效参考,并且
为旅游城市未来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意见。结果表明:
(1)池州市整体上呈现出西北耕地、东南林草的架构,20a间土地利用类型始
终以林地、耕地和草地为主。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来看,2000-2010年和2010-2020
年两个时段内变化速率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并且二者的
变化方向均为正向。
(2)池州市的地貌变化较为显著,整体区域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地貌特征,
20a
同时,研究区自南向北呈阶梯分布态势,境内的地形以低等级地形位为主。间,
池州市主要用地类型林地、耕地和草地的优势区间分别处于3-10级、1-3级和5-10
级地形区上。
3
()整体上看,高风险区、较高风险区和中风险区表现为环环嵌套的分布特征,
且其分布范围基本处在池州市的沿江平原发展片内;较低风险区呈现出环低风险区分
布,二者主要集中在池州市东南部地区,区域内以林地和草地分布为主。池州市景观
生态风险存在较高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空间聚集性逐渐降低,局部差异性逐年增强。
(4)在池州市景观生态风险等级变化中,稳定型变化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优
势区间位于4-10级地形区,分布指数值表现出随梯度增大持续升高的趋势。其余各
1-3
生态风险等级图谱变化类型基本散落在级地形区上,并且主要集中在贵池区中北
部的池州市开发区、青阳县中部蓉城镇以及东至县中西部香隅镇附近。
关键词:景观格局;景观生态风险;地形梯度效应;地学信息图谱;池州市
II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1
1.1.1研究背景1
1.1.2研究意义2
1.2国内外研究综述2
1.2.1地形梯度效应研究进展2
1.2.2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4
1.3研究内容、创新点与技术路线7
1.3.1研究内容7
1.3.2创新点8
1.3.3技术路线9
第二章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与预处理10
2.1研究区概况10
2.1.1地理区位概况10
2.1.2自然资源概况11
2.1.3社会经济概况12
2.2数据来源及预处理13
2.2.1数据来源13
2.2.2图像预处理13
第三章池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15
3.1研究方法15
3.1.1土地利用结构变化15
3.1.2土地利用动态度15
3.1.3土地利用转移矩阵15
文档评论(0)